引入绿色PPP模式破除“贫困黏性”


来自:PPP新常态     发表于:2017-09-08 18:41:42     浏览:413次

国务院〔2016〕64号文关于脱贫攻坚规划指出,综合采取产业扶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保障、社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区域发展能力等九大举措推进扶贫攻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县摘帽。但是,现有扶贫政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有限,很难破除“贫困黏性”。横向比较发现,欠发达地区发展“绿色事业”更具“后发优势”,通过引入PPP模式,“专业人做专业事”,政府和社会资本全生命周期“共建、共担、共享、共治”,为扶贫攻坚提供新思路,开辟新战场。

绿色PPP,主要指在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合作成立SPV公司,负责项目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主要特点是,强调绿色发展理念(战略定位)、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政策工具)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目标),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绿色发展基金等金融工具,实现筹措资本、配置资源及管理风险,结合社会资本专业高效优势,推动公共物品“绿色供给”和提质增速。

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7期季报》披露,截至2017年6月末,全国入库项目13,554个,累计投资额16.3万亿元。其中,绿色低碳项目合计7,826个、投资额6.4万亿元,分别占入库项目的57.7%和39.3%。其中,落地项目1,176个、投资额1.4万亿元。

“市长扶贫”转向“市场脱贫”

扶贫攻坚是“一把手工程”,房屋修缮和财物补助是“治标之策”,若无扎实的产业支撑和稳定的谋生来源,零星捐赠和偶然所得只是“止痛针”,“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现象常有发生。

“精神脱贫”是“弱鸟先飞”的支柱,摆脱“等、靠、要”的精神“盐碱地”,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积极向上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观念脱贫”是“循环造血”的基础,深化商品、竞争和供求等观念,增强品质、品牌与体验意识,发展定位精准、适销对路、特色优良的产品和服务;“金融脱贫”是“借船出海”的重要推手,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农商行是农村金融重要触角,“接地气”、贴民风、重民俗,才能实现风险收益均衡;“产业脱贫”是“攻坚克难”的利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立足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引导,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为载体,引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小农业”转向“大农业”

“小农业”主要指以农产品种植为中心的传统农业,封闭保守、效率低下、附加值低是主要特征,“靠天吃饭”、“谷贱伤农”和“丰产不丰收”是常用标签。

产业融合才是根本出路。一方面,推进传统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根据区域气候特点和自然条件,引进知名企业、专家队伍和管理经验,支持和引导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农、林、牧、副、渔“大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运作,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依托特色鲜明的“绿水青山”,发展特色旅游乡镇(如蜜桃小镇等),打造以乡村采摘、休闲体验、度假养生为主题的特色游;推动电商发展,在加强“线下”销售的同时,更加注重线上销售渠道推广。此外,在提高“大众农业”规模、产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更要重视“小众农业”品质、特色和价值,突出独特性和唯一性,结合普遍性和个例性,发展脱贫新模式。

“补贴扶贫”转向“PPP脱贫”

传统扶贫开发,以政府无偿投入和财政补贴为主,存在权力分割、政出多头,容易形成“小而散”和“撒胡椒面”,资金滴漏损耗严重,使用效益低下。

拧成拳头才能集中突破。统筹整合扶贫资金,打包形成市场化运作PPP母基金,政府给予资产和财税支持,选择技术扎实、经营稳健、管理规范及信誉良好的社会资本合作,外引“真金白银”,内联“绿水青山”,推动欠发达地区道路、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特色加工业,带动就业增收和农牧民身份转变;修缮发展“小而美”大村落,对于地域偏远、人数稀少、交通不便的小村落,鼓励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特色鲜明、区位较好且交通便利的大村落,以文化传承为依托,推进PPP模式发展田园综合体,打造“农业+文旅+社区”运作模式,从单纯的农产品消费转向休闲度假消费,从传统住宅投资转向康养社区投资;对于人数较多、集中度高、市郊周边区域,依托现有城镇布局,以PPP模式打造生产型或文旅型特色小镇,导入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群,聚集各方人气,构建政府、企业、居民收益共享型发展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项目累计投资突破16万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