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专家:以优化法治推进PPP落地


来自:PPP项目库     发表于:2016-07-09 21:38:06     浏览:450次

作为经济工作重要推手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目前投资需求已突破10万亿元,真正落地项目投资额却只有1万亿元左右。而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有许多处于观望状态。


PPP模式在发达国家运行多年,并非新鲜事物,已经形成了许多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从推广PPP初衷来看,这一模式在中国经济现阶段确实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升公共项目建设质量和水平,激活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PPP项目模式成熟,落地却仍有一定困难,且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这背后有许多深层次原因,例如:PPP顶层立法缺失,政策配套不足,项目审批较长,政企双方契约意识不足等。


政府是PPP模式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还在于信心不足。昨日本报的报道引述专家观点称,今年民间投资下滑过猛,一大原因就是PPP项目落地费劲。由于PPP项目周期都在10年以上,民间投资人担心政府不履约,后任领导不认账,对PPP项目多在观望。


信心不足不只影响PPP参与度,在其他领域也有体现。民间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但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速已连续多月下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5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638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仅有3.9%。这在近几年从未出现过。针对国内民间投资增速腰斩,国务院此前派出9个督查组赶赴18省区开展为期10天的实地督查,以摸清情况,此后又连续下发了多个文件以期激活民间投资。


民间投资不振,既有经济基本面的因素,也有企业经营环境不佳等非经济因素。而具体分析PPP领域民间资本参与不积极的因素,则非经济因素所占比重更高(投资回报前景是比较明确的),其中政府诚信颇为关键。


诚信缺失是经济运行的成本,会削弱经济效率,就像物理世界的摩擦力会削弱物体运动速度。不诚信行为中,尤其以政府失信破坏力最大。这也是PPP不易推进的重要根源。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地方政府部门变成“老赖”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自然会对参与者产生影响。


正因为如此,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重申强化政企合作双方契约意识,提高政府履约能力。


诚信行为、契约精神,重心不在于道德层面的强调,而在于法治的硬性保障。

在PPP立法层面,上周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于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分别提请的“特许经营法”和“PPP立法”的意见,李克强要求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加快推进相关立法进程,“以更好的法治环境更大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立法只是第一步。在更广义和更深的层面上,则应该是法治对所有政府失信行为的矫正,这才是“更好的法治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评论此前国务院出台的建设法治政府规划时,我们曾经分析道: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和根本性治理方式,只有法治才能造就社会发展的复利,形成社会长期兴盛发展的制度根源。总结中国建设现代社会的百年历程,社会治理、政府治理体用不二,是密不可分的,其根本归宿,不在别的,正是在于实现法治。因此,“法治”才会在近期被高层如此密集地强调。


经济下行意味着商机减少、利润率降低,在当下中国经济进程的关键阶段,法治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法治环境每优化一分,PPP的参与积极性,乃至民间投资的活跃度,也就会增加一分,这对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无疑具有根本性意义。



欢迎转发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关于PPP立法,你关心的问题发改委都给了回应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