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天地】|产业园区PPP投融资渠道的理论与实践(连载三)


来自:辽宁万方安和     发表于:2019-05-22 20:12:52     浏览:296次

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角度考察,PPP概念下的新型公私合作模式客观上必是要求高度的法治化、规范化和讲求契约精神的。在中国推进PPP的进程中,应当特别注重与现代文明进程中的法治建设、契约精神培育的对接。要释放社会资本民间企业的潜力、提升公共部门综合绩效,最关键的是政府通过努力,在反腐倡廉过程中强化法治和契约精神供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已对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顶层规划,实质是把三中全会关于“以经济改革为重点”的部署联通于经济、行政、政治、社会的全面改革大配套的部署,这一“法治化”的时代主题,与PPP的机制创新正好形成了紧密联系,客观上也对于克服法治化程度低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迫切的任务。


(一)必须高度注重PPP运行相关的法治建设


PPP所要求的法治化配套条件,可从泉州刺桐大桥案例考察。上世纪90年代的福建泉州刺桐大桥BOT项目,是中国第一个本土民营资本介入的PPP项目,该项目形成的SPV(特殊项目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政府部门通过其子公司入股占40%,剩余60%股份是民间企业持有。以往政府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如工期延长、返工、无法问责、超预算等,在该项目中都成功地予以防止,建设中提前半年竣工通车,质量上乘,使百姓得到了实惠。



第一,在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局限下,刺桐大桥项目虽有SPV构架,但却没有形成规范契约文本,而是以政府红头文件形式确定下来,导致后来面对晋江上陆续新建大桥的车辆分流因素形成的利益分割,业主无维权依据;


第二,业主方经营权和收益权没有得到相关法律充分保障,除收费权外,其他权益大都没得到保障,如在大桥两侧管辖范围内设立广告牌,但被有关部门强制拆除;


第三,地方政府领导层换班后,提出股份转让,使业主方一度面临危机;


第四,地方政府领导层增加额外项目,使业主方让出相当利益,两个外加项目投资高达1.2亿元的投入额,从企业角度的感受,博弈结果是“胳臂拧不过大腿”不得不承担;第五,收费标准未能形成调整机制,无法随着情况变化而改变;第六,政府政策法规变动风险可能由企业承担,例如刺桐大桥项目当时确定特许经营权30年,而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规定,经营性公路收费期限不得超过25年。


这些问题使得刺桐大桥由值得肯定的案例,变成引起其他民间资本望而却步的案例。民企方的感受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修理榜样的后果是严重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法治化”环境的制度条件不到位,契约的形式规范和减倍遵约的商业文化因素也不到位(特别是在政府方),所以无法出现“以法治保障契约、按契约实现共赢”的满意境界。



在某些地方,PPP项目的建设,甚至作为凭据的仅有地方政府一纸“红头文件”(如刺桐大桥BOT案例),其法律效力低,内容粗疏,以致合作过程中公、私双方并不是在成熟的法律框架下形成尽可能清晰有效的契约来处理利益关系,而是“走一步说一步”。由于政府部门掌握着公权力,很容易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私人部门,在相关的博弈过程中,私人部门几乎注定是弱势的一方,得不到法律和契约的有效保护,成为很多额外风险或成本的承担者。


因此,回归到一般的PPP创新和发展中,我国必须下定决心加快法律法规建设,争取先行完善政府制度约束。目前,我们已经看到相关部门立法和制度规定层面的一系列积极进展,应继续大力推进,按照四中全会精神,为我国PPP机制的长效运行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


(二)必须高度注重PPP运行相关的契约精神培养



PPP模式中,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和公众之间存在多重契约关系:第一,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存在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以政治合法性为背景,以宪法为框架,由政府在宪法范围内的活动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针对公众的需求履行承诺;第二,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形成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以双方就具体项目或事项签订的合同为基础,由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通过合作来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第三,参与PPP的非政府的企业和专业机构、社会组织之间形成契约关系,在PPP总体契约中承担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回应公众的诉求。



按照传统的调控、管理思路,无平等可言,政府天然占据强势、操纵的位置,如把此延用于PPP内,私人企业便不敢、不愿与政府合作, PPP的发展便成空谈或难以持续。第三,互利。契约能够达成,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契约各方都能够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PPP模式也不例外。在我国的PPP运行中,正明确互利这一契约基础,特别表现为不是简单要求企业“学雷锋”,“尽社会责任”,而是以与政府合作的投资行为取得预期的虽不高但可接受、可覆盖相当长时期的回报。第四,理性。契约的签定,是需要各方反象磋商磨合、尽可能全面、细致地穷尽各种相关因素而天然倾向于理性态度的,包括理性的妥协以寻求“最大公约数”,理性地评估合作期中的风险,也包括最大限度地理性吸纳各方的专业性咨询建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由、平等的原则下,以互利为基础而建立的契约,实际上是综合叠加地构成有合作各方共识的一种理性预期,在契约履行的一个长期过程中,也要求契约各方风险共担,从理性原则出发在契约中落实风险共担机制也是抗御风险的最佳社会选择。


从中国经济社会转轨是执政党和政府公权体系的一种“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PPP这一制度机制创新,对于政府的职能转变、权力制约和行为规范化,绩效趋优化,也正是从由法治而契约的路径和方式来有效实现的。当然,从PPP模式启动开始,政府应当遵循理性原则,利用市场测试等手段针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类型进行测评,得到是否应当采用PPP模式的正确结论,避免PPP模式的滥用。


作为制度供给的创新,PPP自有其约束条件,其更广泛的发展尤以法治化的较高水平为前提,以诚信敬业的商业文化和契约精神为铺垫。无可否认,这些前提和伴随条件都是当下中国存在不足和缺憾的。因此,我们在充分肯定PPP这一制度供给伟大创新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PPP所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力求把这一“顺天应人”的改革,扎实稳妥地向前推进。

未完待续。。。

免责提示:文中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函联系我们。如不同意转载,请及时告知撤除。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险企大有可为可通过PPP等模式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