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高压态势未解除否极泰来看政策?


来自:弹房     发表于:2019-06-11 22:26:49     浏览:399次

经历过多次整顿的PPP市场,去年7月以来,看似以崭新的姿态,重启亿万级市场。然而,据相关媒体5月21日消息称,今年4月底,财政部再一次颁发公文,聚焦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规范PPP万亿市场。

连环严查、高压态势背后,必定是一场优胜劣汰的厮杀。“退潮的不是PPP,而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企业杠杆太大的情况下,无论哪种模式都是不行的”,一位监管人士如是说。

那么,PPP市场何时才能否极泰来?面对今年“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重要准则,从宏观来看,需看资金环境和政策层面;而实际上,“还是企业发展自身发展速度过快的问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秘书长孙洁告诉中国网地产。


高压态势仍持续


在新经济形势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成为今年金融、财政管理的重要准则和指导思想。为清理在财政端隐藏的债务风险,和地方增加隐性债务提供便利的违规金融操作,围绕此展开的一场没有硝烟,但异常艰难而重要的战争正在上演。

而有着错综复杂关系,以及特性的PPP万亿市场,成为“一夫当勇,万夫莫开”的存在。据相关媒体5月21日报道,4月底,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梳理PPP项目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情况的通知》(财办金〔2019〕40号),目的是遏制假借PPP名义,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在6月底前,完成入库PPP项目纳入政府性债务监测平台情况梳理核实工作。

回头来看,这并非PPP市场整顿的孤案。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范PPP项目运作、遏制隐性债务,2017年11月以来,财政部掀起了一场集中清理PPP项目的风暴,此后连发多份文件加强监管。财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PPP管理库共清退项目2557个、涉及投资额3万亿元;2019年一季度各地进一步加强入库审核和规范管理,持续清理不合规项目,共清退项目93个、涉及投资额1344亿元。

而今,40号文的下发,意味着PPP高压态势仍在持续。为何几经严查,PPP乱象仍频出?透过现象看本质,PPP的本意是政府借助社会资本来市场化解决基础设施等问题,然而,“从事PPP的社会资本方主体,仍然是以央企和地方国企为主的国有资本,而国有资本是不能承担风险的资本,必须将PPP的风险转嫁给PPP项目的政府方,导致了各种变相和隐形的风险兜底”,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中国网地产。

比如让政府的同级平台公司来作PPP、平台公司或者政府方提供增信措施(担保、收益承诺、流动性支持、差额补足、股权回购、风险兜底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假PPP,实际上政府负债并未降低甚至是增加了。这就完全背离了PPP这一基础设施和公共品供给方式的初衷了。

再拨开一层洋葱,持续高压态势之下,“退潮的不是PPP,企业杠杆太大的情况下,无论哪种模式都是不行的”,一位监管人士认为。

退潮的不是PPP


退潮的不是PPP,那么退潮的是谁?

实际上,PPP这两年每一次严查背后,对高度依赖PPP的企业而言,不亚于一场狂风暴雨。因为,一旦政策、融资、建设、运营、收款、利率等方面有风险或变动,轻则项目的投资预算会缩水,重则项目的框架协议并不能落地。

宏观环境剧变背后,哪些企业遭受重创?

A股市场67只PPP概念股集体遇冷。Wind资讯数据显示,有15家PPP概念股2018年业绩亏损,其中同方股份亏损38.8亿元,丽鹏股份亏损7.9亿元,美丽生态亏损7.32亿元。

而对于房地产行业,以及房地产中下游行业而言,连环严查PPP之下,势必会影响包含有房建内容的PPP项目,相应会减少房地产行业总的项目量、施工量和房产设施供应量,影响涉及公共服务的房建项目的实施,并引发对房地产行业上下游产业链需求的变化。



扩张过快、债务压顶、流动性紧张等,拥有这些关键词的企业正在裸泳。比如位于房地产中下游产业链的东方园林。5月27日,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被执行标的超700万的消息不断刷屏。在PPP连环严查之下,风波不断的东方园林境况着实不算好。公开资料显示,东方园林2018年PPP订单中标金额为408.05亿元,较2017年下降超50%。

年报还显示,2018年,东方园林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2.69%,为132.9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5.96亿元,同比下滑26.72%。而2018年11月起至2019年5月,已有近半年未发布过PPP项目中标公告。2019年第一季度,亏损额在2.2亿元至2.5亿元之间。

而在此之前,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18年年度报告,出具了“带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除市场和行业原因外,立信的会计师认为,东方园林在2018年遭遇流动性紧张,其自身战略扩张过快,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集中到期,抗风险能力较弱是主因。

而40号文的颁布,使得转型后的项目,依据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以及适度发展原则进行严格管理,故在此调整过程中,有许多PPP+大基建的项目进入被动等待期。中国建筑也是其中之一。

2018年,在PPP项目加强监管的政策下,中国建筑基建的发展势头有所回落。2019年1-4月,中国建筑基建新签合同仅有1128亿,同比下滑43.3%,在2018年基建新签合同同比下滑13.8%的情况下,2019年头4个月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公司的基建新签合同有点“节节败退”,说明中国建筑的基建业务受到了较大的挑战。

而从房地产行业来看,如房企涉足的产业园、轨道物业以及特色小镇等等PPP领域,也乏善可陈。以特色小镇为例,克而瑞在特色小镇2018年度报告中指出:房企主导的小镇项目仍多以地产为主要利润来源,但是2018年,大量房企小镇处在意向、签约阶段,取地、开工数量寥寥,特色小镇落地并不佳。

因为,PPP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运营周期长、协调关系复杂以及公共性等特点,特色小镇也毫不例外。况且,“虽然地产利润可以覆盖前期成本,但是每年的运营支出和收入仍需平衡,如不能实现盈利正循环,很大程度上会拖累整个企业”, 克而瑞还认为。


否极泰来看政策?


涉及PPP的种种,无论是非房地产企业,还是房地产企业,或是房地产中下游企业,因扩展过快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企业,它们的境遇大同小异,都是PPP市场背后挖掘出来的被掩盖的“秘密”。

“政府是应该积极倡导和规范PPP业务的发展,不应让其仅仅变相为一种融资模式。企业适应PPP市场规范化发展,以真正的PPP模式和理念去参与PPP项目,这样无论对市场也好,企业也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柏文喜认为。

尽管接连整顿会带来市场暂时的收缩,给企业比如非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企业,以及房地产中下游企业带来重创,但PPP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对于行业的长期与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对于企业而言,PPP市场何时能否极泰来?表面来看,PPP企业的冷暖,PPP市场的宽松,主要看资金环境的松紧,而资金环境的松紧背后,“是在项目入库标准和监督检查、财政支持与奖补等政策方面的宽松”,柏文喜说。

回头看来时路,以上一切或许说得通。2016、2017年PPP野蛮生长,大量贷款放出,2018年1月被紧急叫停,整个PPP项目库问题整改,大量问题项目被清库,很多都是连一实施两评价都没有批复的项目。

2018年6月,国家尽管调整政策,又放开金融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优质PPP项目。但金融机构毕竟不是慈善机构,他们是逐利的,在国家5年期基准利率4.9%的条件下,外部市场早已经到达7%-8%,甚至一些房地产融资利率已经达到12%-13%。



基准利率不调整的情况下,PPP项目公司很难在合理利率下跟金融机构谈融资。“很多金融机构甘愿不做融资业务,以免做了融资又有新的政策出现。政策频繁变换后,政策实际落地又很漫长,真的落地到一线完成融资放款,又是半年过去了”,一位生态环保PPP项目的负责人曾表示。


表面看来,PPP项目确受资金松紧影响,而资金松紧背后是政策使然,问题的本源却是,即便政策和资金环境宽松,但正如柏文喜所言,资金与金融机构从来都是看项目本身涉及的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这一点从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企业因PPP出现的问题,不应该归因于PPP,而是企业自身的发展速度过快所导致”,孙洁也强调。


有东方园林等企业的前车之鉴,未来,这些企业需要一方面继续拓展自己的施工主业,来对冲PPP市场下降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在PPP行业的规范发展中,来推动自己的PPP业务的发展。不管怎样,不论何时何地,政策和资金环境松紧与否,“修炼内功才最重要”,孙洁说。

对政府来说,多位专家人士认为,接下来,探索如何让PPP和专项债更好结合,使其成为稳增长的“动力源”,是PPP未来发展的题中之义。“专项债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因专项债市场化发行及监管的各种约束条件,可以反过来倒逼PPP走向市场化的、规范化的发展,让PPP真正回归PPP的本源,成为市场化解决公共品服务的工具”,柏文喜解释称。

如何避免种下龙蛋,收获跳蚤。PPP万亿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之战,才刚刚开始。


                        图片来自摄图网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高质量推进PPP:多地新一轮优化管理政策集中发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