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加快PPP立法稳定市场预期


来自:PPP绩效     发表于:2019-11-05 11:02:44     浏览:361次

2019第五届中国PPP发展(融资)论坛日前举行,其中,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立法是一个热议话题。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要加快推动PPP条例出台,统一顶层设计,发挥改革系统协同效应。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细化隐性债务认定标准,支持规范PPP项目发展,稳定市场预期。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统一、规范、透明、高效的PPP市场。根据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有PPP项目9249个,投资额14.1万亿元,涵盖19个领域,其中开工建设项目3559个、投资额5.3万亿元。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民间投资重要渠道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种种“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

一方面,PPP项目投资周期长、产生效益时间长,加上一些项目对配套政策的要求较高,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也加大了PPP落地难度;另一方面,PPP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健全,相关运作机制和管理经验以及项目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完全成熟,PPP项目信息公开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情况,影响社会资本风险把控。

事实上,PPP能否顺利推进,不仅事关民间投资活力与潜力的激发和助力经济稳增长大局,更与推动混合所有制发展、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目前,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PPP仍存在不少制约瓶颈,如配套政策不完善导致民营企业参与PPP建设始终存在“玻璃门”,尤其是在推进PPP项目过程中,一些地方缺乏契约精神,出现了一些民企参加PPP项目的违约事件。PPP立法就是要进一步化解各种不确定性,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明确相关主体的权责利,使政府、社会资本的行为都可预期,更好预判风险和收益,这些都进一步凸显了PPP立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责权利关系。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任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

另一方面,坚实的法律基础是PPP推广的重要保障,PPP立法的根本目标就是化解不确定性、降低不确定性的程度,通过法律的规范和约束,明确相关主体的权责利,使政府、社会资本的行为都可预期,风险和收益也都可预期。

此外,还应加快修订财承论证指引,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责任监测预警系统功能,提升财承论证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严把前期论证、项目采购、合同管理、绩效付费等关口,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到位,为PPP规范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建纬观点】2019年上半年PPP政策观察报告(地方篇三:北京、天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