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2018)》正式发布


来自:中国财政     发表于:2019-11-14 15:52:22     浏览:371次



《中国财政》记者  廖朝

11月12日,在2019“全球PPP50人”论坛第二届年会上,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部分研究成果:《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2018)》《北京大学·中国PPP市场蓝皮书(2019)》《全球PPP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保险资金助力PPP发展的路径研究》。


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主任孙祁祥,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财政部金融司副司长董德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共同主持研究成果发布仪式。


《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是国内首个综合反映中国PPP发展的指数报告,其全面展现了地方政府保障水平、社会参与情况以及PPP市场整体运行状态、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该指数于2017年12月第一次发布,本期在2017年的基础上对指数模型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旨在更加合理地反映全国不同省市自治区的PPP发展情况。


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PPP总体指数为77.13,相比于2017年的75.2上升了1.93分,实现了平稳上升,说明整体市场表现和供给侧能力处于稳中上升态势。具体而言,三个一级指标得分如下:政府保障指数从2017年的82.00上升到2018年的82.95,表明政策的连贯有效性得到加强,地方政府的保障履约能力逐步提高,有关部门对于PPP项目的管理水平有所进步;社会参与指数从64.15下降到62.19,反映了2018年作为PPP的规范之年,部分不规范和难以落地的项目陆续退库,少数社会资本方因经营困难出现收缩调整,社会参与更加理性,有所降温;项目运行指数从78.38上升到83.97,表明经过五年多的推广,行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中介机构两级分化逐步明显,优胜劣汰效应开始显现,PPP项目运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报告对全国各省的PPP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级。根据不同省、市和自治区的PPP总体指数得分,将全国31个行政单元,划分为2个一级评价等级和5个二级评价等级,用以对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有关单位提供参考。分别为推荐级(A++、A+、A)、谨慎级(B+、B),取消了2017年划分为三个方阵的分类。一方面,这样分类能细化更多等级,增加了PPP指数的区分性;另一方面,分类的目的更明确、导向更清晰,将有助于各地进一步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强社会资本参与度、优化项目管理水平。


总体而言, PPP发展综合维度较好省份为“推荐级”,其中处于A++等级的有四川、山东、广东、北京、江苏和河南等6个省(市),处于A+等级的有贵州、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和云南等6个省份。


从分项指标来看,政府保障指数由政府保障、政府公信力两个维度构建,处于A++的是江苏、山东、广东、四川、浙江和安徽等6个省份;从区域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华东,华中,西南。


社会参与指数由企业参与度、企业信誉水平、社会资本融资、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等六个维度构建。处于A++的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和四川等6个省(市);从区域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华东、华北、华南。


项目运行指数由PPP发展程度、PPP风险收益和PPP市场潜力三个维度构建项目运行指数。处于A++的是贵州、四川、河南、山东、湖北和安徽等6个省份;从区域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华中、西南、华东。


基于本研究报告计算结果,报告建议:一是要尽快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执行力度;二是要多角度、多方共同发力,强化协同,提升政府在PPP发展中的作用;三是要提高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进一步多元化PPP社会融资渠道,缓解民营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的融资压力;四是要严格项目库管理,保证入库项目质量;五是要完善风险分配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增强项目的长期稳定预期。



同时,《北京大学·PPP市场蓝皮书》(2019)发布,主要围绕“创新”研究新的问题、剖析新的案例、解读新的政策、提出新的模式,从我国PPP发展现状出发,阐述PPP在典型行业和热点区域的运用和发展,针对立法、政策、融资以及管理等专业的角度对PPP当今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分析。报告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主要归纳总结2019年中国PPP发展的现状与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应用,对目前PPP政策环境趋势和项目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简要分析了PPP模式在部分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应用和发展。下篇主要围绕当前PPP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考。


蓝皮书认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差异,导致PPP的发展路径和方式也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方面,对于政府与社会参与者的权责利划分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对于政府而言,目标在于建立“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高效政府”。以国企混所有制改革为例,运用PPP模式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在传统周期行业受困的供给侧改革下,提升企业的资金效率、优化国企资源配置,缓解传统行业国有企业的经营压力,并通过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倒逼国企加速改革。另一方面,尽快推进PPP模式统一立法对于提升项目落地率、协调各相关政府部门间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降低财政风险和社会运作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建立统一的PPP立法来解决PPP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减轻部门之间因权利义务不明确等原因造成的对PPP发展的阻碍。


蓝皮书认为,规范操作的PPP项目不仅不会带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而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做好上层政策规划,指导下层具体操作,统一各部门对PPP与隐性债务关系的认定,规范推进PPP项目运作,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打破各方疑虑,实现PPP模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防范化解政府债务的初衷;其次,从引导基金的角度来看,PPP母基金兼具政府性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双重角色,应更多地肩负起“引导”和“规范”的职责,引导社会资本方和金融资本方积极、规范地参与PPP项目,提高项目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最后,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缩短投资周期、降低债务杠杆等手段,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可以成为解决前期投资较大、回收周期长等问题的重要路径。


《全球PPP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报告,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系统总结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PPP发展的历史沿革,以期更好地把握PPP的本质内涵、内在机理、功能定位及发展规律,指导和促进PPP的规范可持续发展。


《保险资金助力PPP发展的路径研究》报告,从我国PPP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出发,深入探讨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路径选择,为保险资金助力PPP项目提供可行的方式方法。报告认为,应结合如下五点建议,促进保险资金高效稳健参与PPP项目:第一,尝试设立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投资试点,鼓励有能力的机构先行先试;第二,适时出台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指导性文件或操作指引,引导规范投资;第三,建立适合PPP项目的保险增信机制,完善增信体系;第四,加强外部沟通协调,为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五,引导行业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升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值班编辑:廖朝明  张小莉

版式设计:郑景儒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市场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机遇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