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全球PPP50人”论坛


来自:PPP城投会     发表于:2019-11-15 14:20:13     浏览:381次

 2019年11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全球PPP50人”论坛第二届年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成功举办。会上,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部分研究成果--四大报告:《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2018)》、《北京大学-中国PPP市场蓝皮书(2019)》、《全球PPP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保险资金助力PPP发展的路径研究》,四大报告正好从四个维度涵盖了PPP领域的几个关键方向,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报告之一:一“指”知天下 《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是国内首个综合反映中国PPP发展的指数报告,其全面展现了地方政府保障水平、社会参与情况以及PPP市场整体运行状态、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北京大学·中国PPP指数”于2018年12月第一次发布,本期在2017年的基础上对指数模型进行了优化和改进,旨在更加合理地反映全国不同省市自治区的PPP发展情况。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PPP总体指数为77.13,相比于2017年的75.2上升了1.93分,实现了平稳上升,说明整体市场表现和供给侧能力处于稳中上升态势。具体而言,三个一级指标得分如下:政府保障指数从2017年的82.00上升到2018年的82.95,表明政策的连贯有效性得到加强,地方政府的保障履约能力逐步提高,有关部门对于PPP项目的管理水平有所进步;社会参与指数从64.15下降到62.19,反映了2018年作为PPP的规范之年,部分不规范和难以落地的项目陆续退库,少数社会资本方因经营困难出现收缩调整,社会参与更加理性,有所降温;项目运行指数从78.38上升到83.97, 表明经过五年多的推广,行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中介机构两级分化逐步明显,优胜劣汰效应开始显现,PPP项目运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报告对全国各省的PPP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级。根据不同省、市和自治区的PPP总体指数得分,将全国31个行政单元,划分为2个一级评价等级和5个二级评价等级,用以对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有关单位提供参考。分别为推荐级(A++、A+、A)、谨慎级(B+、B),取消了2017年划分为三个方阵的分类。一方面,这样分类能细化更多等级,增加了PPP指数的区分性;另一方面,分类的目的更明确、导向更清晰,将有助于各地进一步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强社会资本参与度、优化项目管理水平。总体而言, PPP发展综合维度较好省份为“推荐级”,其中处于A++等级的有四川、山东、广东、北京、江苏和河南等6个省(市),处于A+等级的有贵州、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和云南等6个省份。从分项指标来看,政府保障指数由政府保障、政府公信力两个维度构建,处于A++的是江苏、山东、广东、四川、浙江和安徽等6个省份;从区域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华东,华中,西南。社会参与指数由企业参与度、企业信誉水平、社会资本融资、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等六个维度构建。处于A++的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和四川等6个省(市);从区域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华东、华北、华南。项目运行指数由PPP发展程度、PPP风险收益和PPP市场潜力三个维度构建项目运行指数。处于A++的是贵州、四川、河南、山东、湖北和安徽等6个省份;从区域来看,排名前三的是华中、西南、华东。基于本研究报告计算结果,报告建议:一是要尽快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执行力度;二是要多角度、多方共同发力,强化协同,提升政府在PPP发展中的作用;三是要提高金融供给侧改革力度,进一步多元化PPP社会融资渠道,缓解民营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的融资压力;四是要严格项目库管理,保证入库项目质量;五是要完善风险分配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增强项目的长期稳定预期。为了保证指数的可比性,本报告按照2018年更新的指数模型重新计算了2017年指数。报告基于各地政府公开数据、财政部项目库数据,根据指数模型计算而得。

报告之二:研解痛点难点问题

《北京大学·PPP市场蓝皮书》(2019)主要围绕“创新”两字,研究新的问题、剖析新的案例、解读新的政策、提出新的模式,从我国PPP发展现状出发,阐述PPP在典型行业和热点区域的运用和发展,针对立法、政策、融资以及管理等专业的角度对PPP当今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分析。报告分为上下两篇,其中上篇主要归纳总结2019年中国PPP发展的现状与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应用,对目前PPP政策环境趋势和项目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简要分析了PPP模式在部分重点行业和地区的应用和发展。下篇主要围绕当前PPP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些思考。研究指出,目前监管的着力点意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作用的基础上,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对内规范化政府的投资行为,对外激发乃至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性。201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政策在信用端逐步发力,管理库中PPP项目数和投资额增长较为明显。尽管传统基建领域仍是PPP发力的主要方向,体量增长主要源于市政工程和交通运输等领域,但PPP模式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文化旅游、产业新城等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符合国家的战略方针。同时,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PPP模式可以成为满足巨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需求、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财政投融资改革、提高公共治理能力的有效抓手。蓝皮书认为,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差异,导致PPP的发展路径和方式也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一方面,对于政府与社会参与者的权责利划分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对于政府而言,目标在于建立“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高效政府”。以国企混所有制改革为例,运用PPP模式推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在传统周期行业受困的供给侧改革下,提升企业的资金效率、优化国企资源配置,缓解传统行业国有企业的经营压力,并通过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倒逼国企加速改革。另外一方面,尽快推进PPP模式统一立法对于提升项目落地率、协调各相关政府部门间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降低财政风险和社会运作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建立统一的PPP立法来解决PPP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减轻部门之间因权利义务不明确等原因造成的对PPP发展的阻碍。蓝皮书认为,规范操作的PPP项目不仅不会带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而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手段。因此,如何做好上层政策规划,指导下层具体操作,统一各部门对PPP与隐性债务关系的认定,规范推进PPP项目运作,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打破各方疑虑,实现PPP模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防范化解政府债务的初衷;其次,从引导基金的角度来看,PPP母基金兼具政府性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双重角色,应更多地肩负起“引导”和“规范”的职责,引导社会资本方和金融资本方积极、规范地参与PPP项目,提高项目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最后,从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通过盘活存量资产、缩短投资周期、降低债务杠杆等手段,PPP项目资产证券化可以成为解决前期投资较大、回收周期长等问题的重要路径。蓝皮书认为,PPP与政府“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机制与预算管理理念高度契合。政府如何监督社会资本和项目公司,重要抓手就是绩效管理,这是财政补贴及合作期限调整的重要依据,也取决于考核结果。因此,PPP项目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绩效管理变得日益重要和迫切。2019年,中国PPP市场发展继续企稳前进,政策空间持续向好,投资信心逐步回暖,正本清源和规范发展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和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路径,中国PPP市场发展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机遇期。

报告之三:国际视野的解决之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系统学习和了解典型国家PPP发展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经验教训,对PPP由高速发展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PPP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系统总结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PPP发展的历史沿革,以期更好地把握PPP的本质内涵、内在机理、功能定位及发展规律,指导和促进PPP的规范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PPP的理解在实操层面虽不尽相同,但都强调政府和私营资本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旨在满足公共支出的资金需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完善公共治理体系。从全球PPP发展历程来看,各国PPP模式的兴起与演进,均与本国经济发展中的“私有化”、“民营化”或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折射出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经济逻辑与均衡博弈。PPP从最经典的BOT 模式发展至今,已衍生出20余种模式,一方面反映出各国政府对于PPP模式应用的自主性与主导性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映射出PPP模式本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制度和监管层面的对比来看,各国PPP法律框架存在本质上的不同,监管内容和程序也映射出不同的理念。但不论运用何种法律框架、采用何种监管方式,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沿袭英国“物有所值”的理念和原则,重点审计预期绩效指标和政策目标,着眼PPP模式国际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未来PPP国际合作模式的主流方向。巨大的资金需求、多主体的参与形式、跨区域长周期等特点,为PPP模式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面对比较高的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如何加速制度环境与法律体系的对接,强化金融与管理模式创新,值得深入探讨。国际经验和我国改革实践表明,正确认识中国在PPP监管主体、社会资本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明确PPP的本质功能、加快法制建设、创新融资模式、进一步完善PPP监管和合同设计,是我国借鉴“他山之石”,推动PPP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报告之四:发现新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由于融资难和融资贵等问题,PPP项目的落地率有待提高。作为优质机构投资者的保险资金,由于具有规模大、久期长、追求稳健收益、投资方式灵活、资本属性相对较强等的特点,与PPP项目长期性的资金需求高度匹配。但截至目前,保险资金鲜有参与PPP项目,少量已有项目,也都存在模式也不成熟、可复制性较低等问题。因此,如何发挥保险资金优势,更好参与PPP改革创新、项目融资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亟待研究探讨的问题。《保险资金助力PPP发展的路径研究》从我国PPP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出发,深入探讨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路径选择,为保险资金助力PPP项目提供可行的方式方法。研究发现,保险资金自2006年起就已开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的探索,为后期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提供了经验和借鉴。通过分析近年来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典型案例,现阶段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方式可分为间接和直接两种。其中,间接方式主要是指通过股权投资、设立GP等方式间接控制PPP产业基金或引导基金,最终实现参与PPP项目的目的;直接方式是指包括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特许经营权等直接投资手段,将保险资金投向PPP项目。研究报告通过总结、梳理加拿大社保基金等国外险资参与PPP项目的经验,以期为我国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的思路,如加强对利益相关者的分析、重视发挥经纪人的作用、采用柔性合同降低项目风险、稳妥应对内外部压力等。研究报告认为,我国应当按照统一的顶层设计,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各保险公司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具有可复制性的保险资金助力PPP发展路径。同时,应结合如下五点建议,促进保险资金高效稳健参与PPP项目:第一,尝试设立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投资试点,鼓励有能力的机构先行先试;第二,适时出台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指导性文件或操作指引,引导规范投资;第三,建立适合PPP项目的保险增信机制,完善增信体系;第四,加强外部沟通协调,为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五,引导行业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提升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风险管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长按下方图片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研究园地】建立中国视角的PPP理论与实务框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