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PPP的“美丽”邂逅


来自:新产经     发表于:2017-04-06 16:24:56     浏览:384次

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并不轻松,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迫使中国经济需要更多的支撑力量,于是,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作为民间资本参与经济发展的一员,被寄予厚望。

不过,在中国,看似火热的PPP仍面临不少困境,民间资本参与PPP的动力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在今年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PPP何如?



PPP被看好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贯彻好稳中求进这个总基调对2017年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明确指出,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在这样的总基调下,2017年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被确定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样的总基调以及基本思路,意味着在2017年中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的情况下,经济下行压力并不小。近期,有多家研究机构发布了今年GDP的预测值,该数值多被确定在6.5%-6.7%的范围。也有机构对今年中国经济总体走势的判断为:年度GDP增速或在6.4%-6.5%上下,今年的增长压力可能要比2016年还要大。

当然,也有一些预测是偏向积极的。根据国家信息中心课题组报告,如果考虑到迎接十九大和在国际国内引导积极预期、以及深化改革有可能释放出更多红利的可能性,超过6.5%的全年增速是一个具有较大概率的事件。不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又提出,2017年经济增长应该会惯性下滑,因为虽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新的增长动能仍会较快增长,但是其在经济中的比重偏低仍然无法代替房地产等传统制造业的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间投资被认为是助力今年宏观经济的良方。由于民间投资长期以来一直是拉动整体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作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对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今年,稳增长仍是重要任务,2016年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在稳增长方面贡献较大,基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周期以及去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思路的转变,今年的稳增长重任将落在基建投资上。有机构分析道,今年消费增速依然平稳,出口增速依然低迷,保增长需要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发挥更大作用。

分析人士表示,由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实体投资收益预期不佳因而吸引力不足,房地产市场正面临降温,因此预计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该会是在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仍发挥主导作用,货币稳健中性背景下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将会加大财政渠道对实体融资需求、特别是基建投资的拉动作用。

简言之,稳增长需要基建投资。根据统计,在去年最后2个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各类重大项目就为近6000亿元。

那么,对于众多的基建项目,资金从何而来成了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政府来源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过,今年财政资金扩张的空间有限,因此,专项建设基金、PPP模式等将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PPP项目累计入库已超过12万亿元,2017年,PPP模式在带动基建投资上,有望发挥更大作用。还有专家表示,今年民间投资将承担更加重要的责任,PPP等民间投资方式将会有实质性的突破。业内预计,2017年有望出台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资参与PPP项目的引导政策。

PPP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它是资金来源方式之一,更重要的,该模式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有分析如此概括:PPP模式对政府来讲,不仅可以减轻政府债务负担,减缓地方融资平台压力,还能有效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腾出更多的精力放到规划和监管上;对企业来讲,可以降低参与公共领域项目的门槛,拓宽了私人部门发展空间,进一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对社会来讲,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高低效益相配置,产生宏观效益,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可见,PPP将政府、企业、社会深刻地捆绑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各方的风险顾虑,同时保障了各方利益。因此,对于今年的中国经济而言,加大PPP发展是大概率事件。


政府行动!民资心动?



破茧在即

PPP正在被寄予厚望,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对PPP是否能够不负众望,在经济形势欠佳的情况下挑起大梁很是担忧。

担忧源自PPP在中国还没有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2017年,民间资本到底能对PPP报以多大热情,还需要观望。现实中,不少PPP项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让民间资本获得应有的利益、风险规避等保障,与当初通过PPP项目激活民间资本投资热情的初衷大相径庭。

甚至有研究机构认为,在现阶段,民间资本参与PPP面临着多重困难,前景无法看好,多种因素严重制约民资参与PPP,包括“地方政府对民企的抵触心理、民间投资准入门槛过高、私人资本的融资成本过高、缺少法律保护……”

首先,在PPP项目的实际操作中,民间资本遭遇国企“劲敌”是业界公认的事实。在不少地方政府眼里,不可靠、风险高是民间资本留给政府的直接印象,所以政府和民间资本打交道时出现抗拒心理便不难理解。或者,有些项目对技术、操作等要求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某些民企已经具备了操作项目的能力,但是政府还是更愿意相信国有企业,于是把更多探索性、创新性机会留给了国企。

在种种担忧下,地方政府给民间资本设置了玻璃门、弹簧门,使表面上获得很多参与机会但实际未品到PPP硕果的民间资本苦不堪言。对于以往的种种成见,地方政府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出台的各省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来看,不少优质的PPP项目正打开大门,吸引民间资本的眼球,不过,如果地方政府的刻板印象没有改观,那么民间资本热情参与PPP项目依旧是一句空话。

不仅如此,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PPP法制环境,也是导致民间资本顾虑重重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涉及到PPP的法律文件散布在不同的法律体系中,比如,在《合同法》《招标法》等中存在和PPP相关的法律条文,不仅如此,即使是已经成文的法律本身也并不完善,还有,面对和PPP相关的具体法律案件,不同地方、不同法院的执行能力、执行情况也不同。另外,政府在PPP项目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如此尴尬身份让政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绝对公平。因此,在没有健全的法律框架的情况下,让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在利益、风险、权责等方面“同甘共苦”,不免大打折扣,甚至沦为一句空话。

还有,在资源配置和规模方面,民间资本处于劣势地;在PPP项目的绩效评估方面,很难从设计、施工、交付等方面设定具体标准,使谈判中出现的纠纷难以有效解决……民间资本在参与PPP过程中正在遭遇多种困难。

2017年,政府已经抛出橄榄枝,在不利因素已然存在的情况下,民间资本是被看好,还是被担忧?离不负众望还有多远的距离?

其实,不论外界的认知如何,最重要的是在行动层面有所实践,而且实践措施应当足够切合实际。除了降低门槛、消除壁垒、打破垄断、改善服务、构建健全的法制体系、制造公平的投资环境等已经喊了多次的口号外,推行切实可行的措施尤为重要。

例如,在位列2016年5大任务的去产能方面,可行措施不少。有分析人士就提出,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有很多企业需要兼并重组,在财税、金融、员工安置方面有很多民资可为的空间,民间资本可以参与其中的某些部分,盘活存量资产。这就是搭建起民资和改革桥梁的好机会。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建议收藏】PPP运营全流程概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