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行业——PPP突破原有商业模式


来自:远方软件     发表于:2016-06-19 21:38:06     浏览:363次
       
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是一种项目融资模式,狭义PPP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管理运营过程参与更深,企业对项目前期科研、立项等阶段参与更深。政府和企业都是全程参与,双方合作的时间更长,信息也更对称。

PPP模式的引入将改变整个行业的生态,让弊病得以治疗。目前政府正在大力推广 PPP 模式,园林借此机会承接了较多 PPP 项目。虽然路径和模式各不相同,但肯定对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产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也会在政策上有所扶持。
园林行业的回款问题这两年一直被市场所诟病,预期已经非常低,不太可能低于预期。 PPP 模式使得政府从原来的债务方变成权益方,立场显著变化也使政府更乐于参与其中,这是原有商业模式的巨大突破,园林企业有望借此突围。

园林公司改善商业模式有望从 PPP 开始突围
       
PPP 模式以协议形式,将政府、园林企业、社会资本关联起来,即三方将以股权的形式共同参与园林项目,从而保障了各方合作者地位、利益的平等。政府从原有债务方转变为权益方,角色与立场的变化使其更加积极,行政资源和补偿机制会更加向项目倾斜,以保证项目稳定的现金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棕榈园林、铁汉生态等上市公司手中的PPP项目总投资额为236亿元 ,占园林行业2014年的营收的128%,其中园林公司出资约91亿元,参股比例为38.60%,而其余部分,由政府、社会资本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参股。 

通常而言,公共市政园林工程项目施工周期为8个月-2年,地产景观工程施工周期为6个月-1.5年。在PPP模式时代之前,虽然市政和地产园林工程施工期并不长,但拖欠工程款项已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园林工程回款期的延长,在资金方面使园林企业无法充分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去,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企业的可持续发。

PPP模式下,由于政府由债务方转变为权益方,园林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后继的收益情况决定了政府在此园林项目的投资收益,从而,在追款问题上,政府的立场更加积极。

PPP 项目可以改善园林公司业务结构和现金流 
       
由于 PPP 项目对项目建立后的可运营性有一定需求,因此园林企业承接的 PPP 项目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市政园林部分,也有众多多元化业务,例如:城市公园、观赏性园林项目等,从而极大的改善了业务结构。以上海地区生态产业园为例,建成后产业区发展旅游业务会吸引来众多游客,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大幅增收,包括地产、购物消费、餐饮等。园林公司及各投资方的现金流入有望得到改善。 

首先,现金的流出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出资方变更为多元化,即由bot模式下的政府为主要出资方,变更为政府、园林企业、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并以股权的形式可持续的参与到项目中来。一般情况下,由园林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有时会有银行信托等第三方参与,项目前期所投入的资金不再仅由园林公司一方承担,而是由政府、园林公司、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到项目中来,从园林公司角度而言,较少的投入便可运作起较大的项目,这对于园林公司的现金流出来说肯定会有所改善。例如,政府方如果以土地出资入股,整个项目公司至少不会再产生购置土地的现金流出,政府一般也会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上投入一定的资金。 

其次,可以预见现金流入上也会有所改善。政府成为权益方后,必然也会对现金的快速流入有所诉求,因此在收款上也会相对积极,根据相关合同规定可能会利用行政资源进行催款。另外运营的项目多数对游客收款,回款过程也会相对顺利。

园林企业借力 PPP 模式探索相关多元业务,实现华丽转身 
       
单纯的打造园林工程不再是园林公司的项目着力点,如何借力园林工程,发展多元化的衍生业务成为当下园林行业的研究课题。以棕榈园林为例,借浔龙河 PPP 项目,引进生态城镇建设的标准体系,成立平台 PPP 公司并导入现代农业、休闲观光等新型产业,还可以分享后期产业运营收益,打造轻资产模式;而铁汉生态介入的现代农业 PPP 项目,有望改善公司以 BT 为主的项目结构,提升回款速度;蒙草抗旱以草原生态修复为核心领域,有望在未来结合 PPP 模式寻找新赢利点。


长按二维码,观看《V6在园林行业》
www.youngfriend.com.cn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解析】PPP提升全球基础设施供给效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