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们老了住哪儿?


来自:股海风讯     发表于:2018-02-22 18:31:36     浏览:208次

【渐远的人口红利,沉重的养老负担】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提升,生育率下降,老龄人口比例递增,劳动人口递减,老年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日益加重。老人空巢独居现象严重,失能老人和贫困老人数量增多。


老龄人口比例快速递增: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7%,根据联合国标准已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 23086万人,占总人口16.7%; 65周岁及以上15003万人,占总人口10.8%,预计2050年65周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24.41%。


【优质公立“等不起”,优质民营“付不起”】


如全国标杆公立养老院—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仅能提供 1100 张床位,排队登记的老人一度超过 1 万人,每年轮候只能入住几十位;上海静安区公办民营的乐宁老年福利院仅有167个床位,位于闹市,环境优美,收费合理(4000~5000 元/月,餐费700 元/人/月)较受欢迎,仅对静安区户籍老人开放。即便如此,轮候入住的老人有时仍需排队几年。


【私立养老机构严重两级分化,低端质量堪忧 高端负担不起】


低端民营的福利院设施条件差,服务意识不足,护理水平低;高端民营养老机构条件虽好但收费较高,收费区间在8000~30000元/月不等。统计数据显示,2016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 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元,每月8000-30000元的养老费用对多数家庭来说无法负担,仅能满足少部分高收入家庭需求。


大城市房价高涨居住空间有限,人力成本高企导致护工费用不菲,多代人共同居住的生活矛盾等等,均成为目前养老难题。


【养老噱头促销成过去式,目前进入抢滩登陆黄金期】


2000~2010 养老概念作为销售卖点,初步探索期


该阶段“养老概念”初步探索阶段,开发模式仍沿袭传统地产开发理念, 强调“销售”而非“服务”,养老概念多作为“挂羊头”的销售卖点,物业产品设计中出现部分适老性住宅,但后期运营管理普遍缺失,养老设施规模缩水,服务水平较差,模式不成熟。


2010~2015 服务意识强化,产品逐步多元,企业试水期


养老地产开发中的“运营意识”和“服务意识”逐步强化,规模扩大, 产品形态逐步多元,适老化住宅及养老社区发展迅了医疗养老结合 (典型如上实东滩瑞慈花园在社区中设置瑞金医院)、候鸟式旅游养老(典型如保利三亚海棠湾和太平保险集团的梧桐人家)、学院式养老(典型如绿城乌镇雅园)等多元化养老地产模式。


 2016~至今 需求全面爆发,政策加强引导,企业进入抢滩登陆黄金期


市场空间巨大,需求全面爆发,政策加强引导,财政金融加强支持,养老产业进入了“抢滩登陆”的黄金机遇期。根据 WIND 数据,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从 2005年的158万张迅速增长至2016年底的730万张;PPP养老项目投资额从 2016 年初的1227亿元迅速增长到2017年8月的近1900亿元。


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可预计的发展空间,吸引各路资本的目光进行布局和尝试,实力雄厚的企业抓紧抢占大势制高点,获取产业控制权和话语权,制订产业发展标准,为即将来临的养老产业大发展作好战略准备。


【各路资本加快布局养老地产,房企险资占大头】


房企、保险、医疗机构强强联手,将适老性物业开发、保险产品设计、 医疗护理服务结合,贯通养老地产开发运营全过程。运营管理不断吸收美国、澳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引入国外成熟管理团队,或直接与国外养老管理企业合资开发养老项目。


由于养老地产客户区的特殊性,医养结合成为重点开发模式,医疗服务方面更加重视医疗企业联合及护理服务的输出。


目前主要参与养老地产的机构主要有三类:


一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大牌开发商:如万科、保利、复星、绿地、首创、远洋、绿城、上实等;


二是手握长期低成本资金的保险机构:如泰康人寿、生命人寿、新华保险、国寿、太保、合众等;


三是寻求产业扩张及挖掘新利润点的产业资本:如和谐基金、红杉资本、云锋基金等。


参考资料:蜻蜓点金APP、光大证券研究所、凤凰周刊、WIND、CFDA、PDB、CDE等等


重要提示:本文内容仅为参考。文中个股仅作为举例分析,不作为个股推荐,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股价历史走势也不能代表未来趋势。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甲指分包和甲直分包有什么区别?哪些分包合法,哪些是非法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