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慧城市建设千军万马过资金独木桥(一)


来自:中国安防协会     发表于:2018-08-30 08:36:12     浏览:322次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进入发展瓶颈期,数字孤岛问题、人的城镇化问题(民生)、土地财政模式难以为继问题、城市生态环境改善问题、大城市病问题(承载力不足)、城市产业空心化问题、重复建设问题…诸多问题千头万绪,抽丝剥茧、归根到底,早期智慧城市建设最大的问题是有钱、缺产品与技术,现在则是有了产品与技术,但缺钱(缺少建设运营资金)。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最大的根本问题是资金缺乏。如果把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资金问题,比作一个巨大的天平。那么,天平两端则分别应该是资金来源和资金投入。

土地财政时期,天平是基本平衡的,左边的建设资金缺口,会通过右边的土地出让金补充过后的政府财政收入来满足。自从基本杜绝BT建设模式和严格限制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后,这个天平出现严重失衡(卖地的钱少了 )。尽管2014年后,试图以PPP模式重新实现平衡,但民间资本观望者众,参与者寡,实际效果非常有限,央企虽踊跃参与,但其对天平平衡的作用只能适得其反。



当前现状是,根据财政部、商业银行、地方政府、国外大型咨询公司等机构公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预计城镇化总投入将达到55-70万亿元(取平均值)。同时,由于前期土地财政带来的地方政府债务+隐形财政担保形成的债务,预计有15-25万亿元。那么,天平左端需要投入的城市建设运营资金将达到80万亿元左右。在天平右端的资金来源,以GDP年增长率7%预测(略高于实际增长),十三五期间财政收入总额70万亿元,但这应该包括教育、反恐、国防、医疗等诸多刚性需求要支出,所以剩余用来进行城镇化投资的资金,相信不会超过20万亿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平左端投入需求为80万亿元,天平右端政府资金来源仅为20万亿元,天平明显失衡。这反映了一个很明显的重要问题,单靠政府投资做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寄希望于此的人应该完全死心了。



要想让天平重归平衡,只能从右端资金来源处入手(因为左端投入缩小虽能实现平衡,但代价巨大,将直接导致市场萎缩,企业倒闭,引发失业问题)。原则很简单,通过多元化增加资金来源,但怎么多元化,具体实现途径很艰难!


事实也的确如此,据专业机构预测,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运营资金里,银行贷款约占1/4,政府财政收入或购买服务约占1/4,社会资本投入约占一半,其中四成是PPP模式,一成是企业自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四种投资模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财政拨款——国企投资模式;到九十年代的银行贷款——国企投资模式;再到2000年后,城镇化大发展期间的土地财政模式。该模式由政府主导,通过释放土地获取财政补充,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多为当地城投公司),吸引银行贷款,企业BT建设。但这种模式易于增加城市债务,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形成产能过剩,累积金融风险,因此,近几年来被逐步淘汰了。


自2014年下半年至今,我国进入以PPP模式为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阶段……


(全文四部分,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大力发展PPP项目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渠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