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东方园林董事长喊话央行行长:给我一个银行,定救民企于血泊之中!


来自:黄埔书院     发表于:2018-09-06 12:17:35     浏览:283次

94日,东方园林董事长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对央行行长易钢说:“现在民营企业太难了,如果易行长给我批准一个银行,我一定拯救那些企业于血泊之中,一个一个地救。”全场哄堂大笑。

左三为东方园林董事长何巧女

 


也有不少网友表示何董事长此乃信口开河,作为外行人,她对银行的业务并不了解,所以她的“豪言”只可当做玩笑话笑一笑。

 

那么,如果易纲破例给何巧女批一家银行,那些“血泊之中”的民企,真会得到拯救吗?


右三为央行行长易纲

 

民营实体经济生存之困并非一朝一夕

 

企业融资难、成本疯狂上涨(包括房租成本、人工成本、以及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产能过剩,低价竞争,中小民营企业举步维艰。

 

很多民营企业一边给银行或高利贷打工,一边给高房价高房租打工,一边缴纳各种税费给政府打工,一边给制造垄断性基础资源高价格的国企们打工,一边给员工的工资及各项福利之处打工,最后公司所剩无几。

 

需要注意的是,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系统问题:银行金融机构的考核标准、风控体系、放贷模式等,实际上均是以大型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为蓝本,这一金融体系与民营企业对接时,便出现各种不能适配,这种矛盾的存在,恰是民营中小企业生存困境的重要原因。

 

即使这几年信贷宽松,也轮不到民企分一杯羹,资金始终先流入央企国企等政府背书的企业,以及赚钱的金融、基建、房地产行业。

 

为什么银行不愿救中小民营企业?对此大家观点不一

 

1.很多民营企业是粗放型生产,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创造能力。

 

@金融学家宏皓教授 中国金融站酷首席金融学家


东方园林到现在还明白自已的问题在哪里,东方园林的问题不是资金的问题,是东方园林的商业模式过时,东方园林垫资帮地方政府建的PPP工程,地方政府到期后是没有钱还的,大量的资金投下去的项目拿不到钱,到期了地方政府也没有钱还,这种模式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个无底洞,多少资金也填不满。

 

@张小帅说理财 私募基金客户经理 财经问答达人


现在的实体企业难吗?难,为什么难?因为银行不给贷款?不给续血?不仅如此。靠粗放生产、加工和接代工订单为生的企业太多,这类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创新创造能力,产品没有附加值,不断消耗产能、增加成本,无法通过银行的评估体系


@鲤行者 财经问答达人


为什么小微企业贷款难?主要是资质不够,又没有什么优势技术,银行看不到你的竞争力和前景,所以贷款相对较难;为什么说是相对的?因为有技术的,有优势的,从来都不会困难,熟悉银行的就知道,银行有高新技术贷款,即使你是小微企业,只要你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那么贷款一般都不是难事。

 

2.银行不是慈善工具,确保资金安全是银行的首要目标!

 

@在路上寻觅 科技问答达人


各个行业都有行业规律和运营规范,银行最基本的规律在于安全性排在第一位。银行不是慈善机构,在确保资金安全前提下盈利是关键!

 

@鲤行者 财经问答达人


我国的银行业利润之所以一直傲视群雄,最主要靠的不是垄断,而是它的风控体系。银行是运营资金的企业,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因此银行做的从来都是锦上添花的事。雪中送碳风险太大,银行不可能为了可能10%都不到的起死回生的概率继续为企业开放贷款,这是在赌博,而且失败的概率极大,这就是银行为什么不救血泊之中的企业,救不了。

 

@MBA银行狗 职场问答达人


银行存的是老百姓的血汗钱,监管部门会采取的措施,让这些钱得到保障,包括银行的存贷比、最低资本要求、贷款需要满足的相应条件,所以银行是绝不会随便向企业发放贷款,这既不符合国家对金融机构的要求,也不符合银行存在的意义。


再说回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应该扶持,做银行的也想扶持,但不能对所有的小微企业都扶持,有些小微企业发展模式落后,应该让市场决定去留。银行给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风险很大,银行要对储户和股东负责,不敢随意冒险。

 

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短板以及银行设立的风控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也正因此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并不能完全错怪银行。

 

那么,该怎么救你呢?我的实体经济。

 

首先,社会融资已经呈现改善迹象,“宽信用”向实体传导仍需要时间。

 

今年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04万亿,表内贷款继续增长,表外融资萎缩情况有所好转。

 

随着近期管理层开始呵护信用环境,监管虽然大方向不变,但短期政策已经出现明确的边际宽松。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适度对冲部分领域出现的信用资源配置不足”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这从方向上肯定了“宽信用”格局未来仍将延续。

 

而去杠杆的大方向虽然未变,但补短板成为短期主要任务,加之财政政策未来的配合,将有助于社融增速的企稳,表外融资萎缩的情况也可能将会继续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至今,政策针对中小民企的融资困境进行了不断加码推进。但经历4月定向降准及6月的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后,民企融资环境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因为前期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但并未完全流入实体,银行监管考核指标要求,再叠加资管新规收窄表外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仍然过高,7月后政策持续发力,加强银行的窗口指导、调整MPA结构性参考,落实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融资的传导路径,并逐步取得一定效果。

 

可见,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的路径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效率的关键。

 

其次,减税举措迫在眉睫,用实在红利为民企松绑

 

近年来,减税一直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焦点议题,也是财政改革的关键抓手,从营改增以来,减税利好不断释放。713日、23日分别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均提及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此前有媒体梳理,自今年328日以来,召开的15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均涉及减税降费问题。应该说,无论是官方还是市场,继续减税、加大力度减税已经形成了共识。

 

而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把减税落到实处,让减税红利更好地给市场经济方方面面的主体“松绑”。在政府支出规模不变的条件下,结构性减税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比如中小企业面临的税负压力较大,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精准减税,是摆在下一步减税中的真正关键问题。


文章参考:凤凰网、悟空问答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研究中心】第二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力度将加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