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海绵城市PPP,让城市更有“里子”


来自:棕榈教育     发表于:2018-09-12 19:57:03     浏览:209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书记将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强调,提高环境治理水平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深刻领会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更好地理解新形势下我国PPP政策的未来走向。同时最近雨水比较多,特别是在沿海的广东地区连续发生洪涝灾害,这引起了大家对城市排给水系统的重视,海绵城市是解决洪涝的最好方案,所以本文把海绵城市与PPP项目结合起来

海绵城市建设是政府确保公共利益优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建设,是防洪水、保供水、促节水的一项宏伟工程,是涉及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惠民工程,是打造城市宜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一项公共建设服务,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范围。

PPP合作模式能有效提高财政资金公共服务供给绩效水平。传统的融资渠道遇到了困难,政府融资平台受到制约,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大量社会资本找不到投向,海绵城市启动无疑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福音和机遇。PPP合作模式是符合顺应发展趋势的政策选择。PPP合作模式通过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的评价,可以解决政府盲目上项目的问题和提高财政资金供给绩效。在制度安排上和资金保证上保证海绵建设的可持续和长期性。

另外,海绵城市建设公益性明显,利用PPP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社会资本的灵活性、创新性、风险抵抗能力,从而克服政企合一的积贫,积弱,积弊的诟病。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探索新型的海绵城市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推进海绵城市项目落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孵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领域,真正实现海绵经济效益。

(一)强化部门联动和整合咨询团队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地方领导责任制,建立地方财政、市政、住建、环保、园林等多个部门的分工与协调机制,并整合咨询团队的外部力量,作为开展海绵城市PPP项目的组织保障。重点包括:

1、省、市、区级统筹管理、责任明确。

一是建立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协调广阔流域内各政府之间的工作;二是合理分配权责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

2、各部门横向联动整合。

明确规划责任部门和牵头实施部门;共同梳理海绵城市在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道路与广场、河湖水系等各子系统的建设现状、运营维护现状、建设难点以及采用PPP模式的调整与衔接方案等。建立部门之间协调管理机制,共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3、组建专业的咨询技术团队。

海绵城市PPP 项目有责任主体多、边界交关系复杂、项目系统性和专业性强等特点,单一的技术咨询或PPP咨询服务均难以支撑海绵城市PPP 项目。建议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门积极组建一支由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团队、海绵技术支撑团队、PPP专业咨询团队共同组建的第三方服务团队,并协调分工,就海绵PPP 项目的系统构成、边界划分、建设时序、建设与运营费用评估、绩效考核体系、绩效监测方案等问题上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短期将有利于协助解决目前海绵城市PPP遇到的技术障碍,长期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政企合作过程中的争议。

(二)科学系统的项目打包

海绵城市PPP的范围和各子项工程的整体打包的基本原则为:

1、系统完整

项目包应按照适宜本地工程进度、实施条件的形式打包划分。同时项目包应保证汇水分区和流域的完整性,使得项目包未来便于考核,为绩效考核、按效付费提供基础。

2、权责明确

项目打包应该尊重行政管理权责范围,尽量保证项目包属于一个行政管理主体,以保证未来行政管理的高效。

海绵城市PPP的整体打包除了以上基本原则外,还需要考虑打包后项目公司能明确、能实现和政府方可考核、可量化的产出说明

(三)全面的绩效考核体系

海绵城市PPP项目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边界条件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海绵城市PPP项目未来建设和运营成效最直观的体现。必须根据项目特点以及水系统综合方案制定。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置应在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1、海绵指标选取原则

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一方面考虑项目核心目标和项目产出说明,另一方面兼顾核心目标达成的过程性控制因素的状态评价。 

海绵城市PPP项目的绩效考核一般分为海绵专项考核和一般考核指标。海绵专项考核依赖于区域性智能信息化监测系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主要考核指标有水生态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生态岸线恢复、地下水位、城市热岛效应)、水环境指标(水环境水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水资源指标(污水再生利用率、管网漏损控制、雨水资源利用率)、水安全指标(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防洪标准)等。

2、指标权重设置原则

海绵城市PPP项目的核心建设目标往往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不同核心目标的直接衡量指标往往又包含很多个。考虑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特性,与海绵成效密切相关的海绵专项指标应设置较高的权重(总和一般大于80%)而一般考核指标设置较低的权重。海绵专项考核中应考虑地域建设目标及本底环境的不同,如东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水环境水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等为关键指标,应该考虑设置较高权重,而如雨水资源利用率、生态岸线恢复等可以设置较低权重,而西部缺水地区则相反。

3、绩效考核和按效付费机制的设置

海绵城市PPP项目应执行严格的按效付费机制。海绵城市的运营成效可能受到的外界和周边的不确定性影响更大(尤其是老旧居民区的海绵化改造),项目地理范围内抑或受到诸如政府投资项目或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不利影响。

4、可用性付费和运维付费的挂钩机制

海绵城市PPP项目都有建设期投资较高,运行期维护成本较低的特点。所以项目运营服务付费相比可用性付费的占比较小,为了保证项目公司运营服务的质量,按效付费应该建立运营服务付费与可用性付费的挂钩机制。

5、建立海绵指标动态调整机制

海绵城市PPP项目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因素都可能影响PPP项目的实施。因此,必须事先设计好政企双方均认可的海绵考核指标动态调整机制,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确保较长时期内项目的考核指标可持续。

(四)探索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回报机制

对于海绵城市的项目,可以探索提高社会资本提高经营性的机制,从而抵减海绵城市PPP项目的政府付费。

1、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学习国外建立雨洪管理资金的模式,探索雨水排放许可制度和雨水收费制度,使海绵PPP项目具备“使用者付费”的条件。

2、基于海绵城市建设本身提供增值服务,如污水处理后的尾水进行中水回用、调蓄后的雨水进行处理后回用等,都能为项目公司提高收入。

3、可以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给城市带来新的活力,给当地居民带来新的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引入如海绵建设区域的商业设施收费、停车场收费、娱乐场所的增值服务等,来提高项目公司收入。

4、研究探索海绵城市与城市房地产开发、特色小镇、旅游景区开发等片区建设的有机融合,鼓励片区开发与综合运营商联合海绵城市建设和运营,共同推动片区开发建设,带动片区土地价值提升,并将部分价值增值用于支付海绵城市PPP项目的政府付费。

PPP 模式是未来的一种趋势,它不仅转变了政府的职能,实现了政府和企业风险共担、共同合作、利益共享,更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和公共产品建设效率。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是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随着海绵城市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的日益成熟、绩效考核体系的更加系统化、项目收益模式的逐步多元化,PPP 模式将会成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对于园林企业来说,PPP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牵头开办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负责人人才评价中,已经将PPP这方面的内容纳入了考核的范畴。棕榈教育作为项目负责人人才评价在全国唯一指定的在线教育平台,精心开发了PPP相关课程,提供用户通过会了网-智学平台在线学习PPP课程。

长按识别二维码登录会了网-棕榈教育门户

THE END

棕榈教育邀你加入QQ群:

园林景观学习交流1群:211714387(已满)

园林景观学习交流2群:870971783

棕榈教育咨询群:213689081

喜欢我们的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的朋友圈吧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近期,大量退库项目回流入库,PPP政策面、资金面不断改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