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PP的困惑——“不是还有地么”


来自:建筑观澜     发表于:2018-12-18 23:51:56     浏览:288次

  听说,在国外,PPP模式是一种很好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到了这里,它“水土不服”,到目前为止,已经浑身挂满“补丁”。这些“补丁”,最主要目的是补漏洞、降风险,促其“规范化”发展。

在我国,PPP模式存在风险,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而另一方面,在风险面前,一些企业仍然趋之若鹜,将拿下PPP项目作为战略发展目标。

以常理论,这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有相关专家给出解释:PPP模式虽然存在风险,但对企业来说,在僧多粥少的现实下,有活干才是最重要的。多年来,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这一“行规”,已经让建筑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PPP模式虽有风险,但有政府参与其中,风险再高也高不到哪里。

可问题是,BT模式殷鉴不远,“甲方”在关键时刻“甩锅”不遗余力,其面目已经被看得很清晰。“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来来来,我们重新洗牌,这次真正按规矩来。”你信吗?

而从本质上看,PPP模式较BT模式进化之处在于:企业帮政府解决了资金难题、“甲方”出让了项目经营权。在这一模式中,企业无疑是最有利的。

而参照传统项目建设实例,企业垫资施工是常态,当“背锅侠”是也是常态。但采用PPP模式,“甲方”是将自己置于高处让人观瞻,想脱身更难了;而其出让经营权,把利益拱手相让,也让人心中打鼓。

仔细了解可以发现,很少有政府愿意把好项目(如地铁等)经营权让渡出来,建筑企业尤其是民营建筑企业参与的环节主要集中在投资、项目施工,甚至材料商等合作商仍是由政府指定的,与前期BT模式相比,企业只是多了一个舆论主导权,即项目失败,企业往往更容易被认为是受害者,能在舆论上获得支持。

在多少项目上,“甲方”依然是借PPP外衣在变相举债。这也是“补丁”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专家给出的另一个解释是:作为以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为特征的粗放型行业,建筑业企业转型困难重重,而借助PPP项目的长周期为转型争取时间,实为上策。

这可能只是局外人为局内人所作所为所找的一种解释。从某种角度说,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企业“不得已”的选择。

一是建筑业盈利模式决定了企业必须向PPP或类PPP模式靠拢。建筑业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是建立在“大体量”之上的,这是其发展基因决定的。PPP模式的大体量特征,正与这种基因相契合。

二是以是否有实力参与PPP项目为参考,行业企业开始步入新一轮分化。这不仅仅是企业大小、实力的标志,也是其资源配置能力、全面竞争力的象征。

愚者看到风险,智者看到机遇。或许,有时候我们太过于杞人忧天了。

前不久,遇到了一位企业家,我问他,你们参与了那么多PPP项目,怎么化解风险?

他说,风险要看从哪方面看,从资金方面,跟以前相比,采用PPP模式都有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参与,风险要比之前小得多。

我问,那么多个项目,有“甲方”愿意和你们共同运营的吗?他说,没有。但这很容易理解,好的项目,只要建成了,运营并不是难事,和企业合作一定有损失,不和企业合作,运营失败了,“肉也是烂在锅里”。

我问,如果整个项目失败了怎么办,钱收不回来怎么办?

他笑着说:“不是还有地么。”

或许,这只是个认真的玩笑。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头条】楼阳生:以标准化引领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