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PPP及其内涵特征


来自:流程牵引     发表于:2019-05-31 15:52:47     浏览:301次

1、PPP概念: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一种风险合作,它是根据双方各自拥有的特长,通过资源、风险和收益的适当分配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公共工程的需要。


中国的PPP概念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实现特定公共项目的公共效益而建立的项目全生命期关系性契约的合作伙伴、融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模式。


PPP概念的本质在于:

①明确了PPP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伙伴关系,是PPP区别于其他项目融资模式的关键点;

②定义了这种合作伙伴关系是关系性的契约形式,契约实现的是公共需求目的,而非单纯的商业利益关系;

③提出了PPP项目公私合作的实现,需要有长期的、有效的公共政策或制度的规范;

④明晰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基础是基于共有产权关系以及合作期间的资源配置、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实现公共项目理想的政策结果。


2、融资角度看PPP:

PPP模式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概念,但并不是对项目融资的彻底更改,而是对项目生命周过程中的组织机构设置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它是政府、赢利性企业和非赢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以“双赢”或“多赢”为理念的相互合作形式,参与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其运作思路如图1所示。在图1中,参与各方虽然没有达到自身理想的最大利益,但总收益却是最大的,实现了“帕雷托”效应,即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显然更符合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宗旨。


图1 PPP的主要运作思路

3、管理角度看PPP:

从我国实践看,PPP不仅仅是一个新融资模式,还是管理模式和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如果掌握得当,PPP有望成为解决我国城镇化、老龄化等问题的重要机制,并通过以股份制为主的形式与我国大力推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形成天然的机制性内洽与联通。当然,PPP作为制度供给的创新,其顺利运行和长久发展,特别需要强调现代文明演进中的法治建设和契约精神建设的相辅相成。

2

PPP在我国的现状

1、PPP在我国的发展:

1984年我国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一运营一移交)方式建设的深圳沙头角B电厂是我国尝试实践基础设施公私合作的标志。


在我国,由于国企大量参与PPP项目的实施,把PPP理解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更符合现实情况。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施一大批以BOT为主的PPP项目,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继续推进我国的PPP发展对提高我国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国家对PPP的规划:

PPP在中国的发展可概括为探索、试点、推广、调整与规制五个阶段。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将PPP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PPP在中国主要采用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股权合作三种方式开展。中国PPP的发展面临诸多瓶颈与障碍。中国政府应积极应对这些瓶颈和障碍,努力管造出适合PPP发展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PPP可持续发展。


3、国务院与各部委政策分类观察:

 根据明树数据的统计结果,自从2017年12月以来至8月24日,退库的PPP项目累计已经达到5678项,项目对应的投资金额共计5.59万亿元。但是从“道PPP“公众号公布的管理库PPP项目总量看,2018年4月以来的第二季度,在库数量是同比增长的。2018年,二季度管理库环比一季度新增项目329个、投资额4,350亿元。1-6月,管理库新增项目612个、投资额1.2万亿元。截至2018年6月,管理库累计项目数7,749个、投资额11.9万亿元。详见下图2:

图2 17年1月-18年6月PPP数据统计(图片来自道PPP)

3

PPP的特征及优势


1、PPP模式的特征:

公私合作制(PPP)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同时交由PPP联合体来统一负责,PPP能够将市场机制有效引入公共领域,并使得民营部门的管理及金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但其中适当的合约及规制设计是PPP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关键,其重点在于收益和风险在公共和民营部门之间的适当配置。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创新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通过PPP机制引进民间资本、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供给:

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在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同时,使社会公众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将为日益壮大的民间资本、社会资金创造市场发展空间,使市场主体在市场体系中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创造力。


尽管对PPP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表述,但可发现PPP的一些共同特征:

一、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合作是前提,每个概念中都包含合作这个关键词;

二、合作的目的是提供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三、强调利益共享,在合作过程中,私营部门与公共部门实现共赢;

四、风险共担。


2、PPP对我国发展的指导意义:

采用PPP模式经营公用事业:

①可以将公共服务的供给交由民营企业,克服政府供给过程中的低效率,意在扭转该过程中由于公共性垄断而导致的低效率,造福消费者;

②PPP模式可以实现政府职能由全面干预强制介入到放权委外承包的转变,推动政府治道变革。目前,PPP模式被视为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减轻财政压力、开启民间投资的重要手段。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颁发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政府大力推广PPP模式。


然而,PPP模式绝非简单的产权改革,而是市场机制回归与政府监管革新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过程。竞争机制和有效监管是PPP模式成功的关键。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将公用事业完全或部分交由私人经营,同样会产生限制竞争或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因此,目前学者们越来越强调在公用事业的改革中,引入私人资本与引进竞争机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叶晓甦,徐春梅.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PPP)模式研究述评[J].软科学,2013,27(06):6-9.

[2]陈柳钦.PPP: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J].建筑经济,2005(03):76-80.

[3]李林,刘志华,章昆昌.参与方地位非对称条件下PPP项目风险分配的博弈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08):1940-1948.

[4]陈志敏,张明,司丹.中国的PPP实践:发展、模式、困境与出路[J].国际经济评论,2015(04):68-84+5.

[5]刘晓凯,张明.全球视角下的PPP:内涵、模式、实践与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5(04):53-67+5.


   【图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独家】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2019年4月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