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PPP监管体系:现状、问题和改进意见


来自:北京方程财达咨询有限公司     发表于:2017-04-14 06:04:31     浏览:374次

北京中财中融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 黄国成


文章摘自《PPP道·见微知著》,分享链接到朋友圈就可以免费得到一本《PPP道·见微知著》和台历,了解活动规则请戳【阅读原文】

正文大纲节选


一、前言

PPP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2013年以来,得到全面应用和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上保持了快速、高效、跨越式发展的局面。然而,我国PPP领域还存在着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缺乏有效监管的许多突出问题,为了实现PPP的健康、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PPP监管体系,有效控制目前在PPP市场上出现的不少混乱现象,避免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

二、PPP监管体系的现状

财政部初步构建了政策、机构、信息平台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为PPP项目的开展和推动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界定了边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发改委也出台了系列指导性文件,致力于推动PPP项目的落地。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国务院办公厅通过国办发〔2015〕42号文转发了《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积极倡导和推动PPP模式。从政策到指南内容越来越具体,操作指导性越来越强。组织上成立了专门的PPP管理机构。承担PPP工作的政策研究、咨询培训、信息统计和国际交流等职责,以更好地促进PPP规范健康发展。接着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县也纷纷成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专门负责本地PPP业务的牵头管理和项目的落地推进工作。信息上建立了从县市到中央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以外网形式对社会发布PPP政策法规、工作动态、PPP项目库、PPP项目招商引资与采购公告以及知识分享等信息,为内部管理平台,用于对全国PPP项目进行跟踪、监督,为开展PPP工作或PPP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引导PPP市场健康规范发展,确保项目实施公开透明、有序推进。

三、PPP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伪PPP项目充斥市场

尽管中国PPP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总体来看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实际工作中,很多地方政府的PPP项目还是含有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或者明股实债。一些省市过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违规或变相举债。原因主要在于地方政府观念固化、融资冲动强烈,而中央政府对违规行为缺少实质性处罚措施。

(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流于形式

实际操作中往往是每个项目单独做论证,并且论证工作往往由不同项目的咨询公司来完成,不同项目咨询机构对未来财政支出金额的预测甚至都不相同,这样导致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形同虚设。

(三)项目实施方案良莠不齐

PPP项目由于其复杂性和专业性,往往需要专业咨询机构提供咨询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至少应具备一些基本元素,要为项目落地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见到很多项目实施方案缺少论证过程,交易结构设计不合理,甚至缺少产出说明、风险分配、绩效考核机制、调价机制等核心要素,最终导致项目落地障碍。原因在于政府机构往往通过最低报价方式选定咨询机构,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局面,大量不懂PPP的人员或机构成为政府的服务商。

(四)区域性项目落地难度大

PPP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基础设施的大力发展,但目前操作过程中,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作为社会资本主力的国企,决策依据主要还是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和负债水平,对于区县级项目和落后地区级项目基本都排除在投资范围之内,哪怕该地方财政承受能力有足够空间也不行。往往是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化水平才需要大力发展,而金融机构和国企感兴趣的发达地区,相关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对做PPP项目的需求并没有那么迫切,这样形成供需错配,影响PPP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之一的效果发挥。

四、PPP监管体系完善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应该尽快出台顶层法律,超越目前财政部和发改委的部门政策,从根本上为PPP模式正名和统一思想;其次应该系统梳理当前相关政策法规中不一致和相互冲突的规定,针对PPP业务的特殊性明确具体政策;第三,需要从法律政策层面尽快明确PPP项目的财政信用担保问题,对于正规的PPP项目,本级政府的支付违约责任如何追究,上级财政是否承担代位支付责任,这对区县级和落后地区PPP项目的落地至关重要。

(二)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职责权限

从财政部到县级财政局绝大多数都成立PPP中心,但中心在PPP改革事业中到底承担哪些具体的职能,与相关业务司局(办)到底如何进行关系定位,特别是在PPP项目的发起、识别、推进落地过程中,到底可以和需要做哪些工作,目前还没真正明确权责。使得很多中心成立后无事可做或者无从插手,只能开会、培训、转发文件,要真正推进PPP改革和项目落地效率和效果,建议从制度层面明确PPP中心作为法律政策执行或监督落实的主体地位,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一体化财政承受能力监控平台

进一步完善综合信息平台,每一级财政支出的历史数据导入系统,然后根据该级政府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潜力、接受转移支付的历史数据等多种变量构建统一的财政支出预测模型,所有地方利用统一模型进行预测,这样就能保证财政支出潜力预测的统一性、稳定性和相对客观性,减少人为操纵空间。

(四)提高综合信息平台开放程度

现有综合信息平台中项目管理平台主要作为内部管理平台之用,意味着项目核心信息和实施动态只能是财政系统内部掌握,而作为社会资本主体的企业以及作为公共设施使用者和最终买单人的消费者却无法了解相关信息,这既不利于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更多更好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与运营的初衷,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

(五)构建基于物有所值的专业机构遴选机制

目前PPP领域的专业机构确实鱼龙混杂,导致服务能力和服务成果质量差异非常大,有些地方政府尝试用建立咨询机构库、招标代理机构库的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违背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改革大势,而且效果也很不理想。而应该通过市场遴选机制,选择的机构不仅仅要出具实施方案,而且要能够参与项目采购阶段的落地谈判,甚至要提供项目落地的社会资本方的对接服务、招标全过程服务,这就真正考验专业机构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的实力和能力,对政府来说也能取得项目落地的成果,而不仅仅是一堆书面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BOT/BT/TOT/TBT深度解读(第一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