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大肆扩张给中国经济带来空前伤害!


来自:老邓的财经茶馆     发表于:2017-05-28 11:40:57     浏览:386次

  文章来源:中国民商(ID : ce_china),萝卜精选,作者:全军、庄双博

  我带着沉重的心情写这篇文章,因为可能影响一些人的饭碗,也可能给哥带来一定风险。估计拍砖的、射箭的、放炮的会全体出动把哥当小强一样拍死而后快啊。哥首先表示抱歉、抱歉、抱歉。位卑未敢忘忧国,请您仔细听哥说,世界形势总体好!



PPP

  作为一种项目建设模式,PPP自身有两个强大的优势:1)在政府预算不足的时候,作为一种基建融资手段,比如北京地铁4号线。2)给民营资本打开参与大型基建项目的口,激励民资投向。比如。。。好案例真不多! 

  PPP模式作为一项国策被提出来,并引发中国发改委和财政部为此发文打架,真是史无前例的影响。今天的中国,如果你不懂PPP,恭喜你,你是猪队友!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截止到2016年11月30日,中国总计入库PPP项目有10828个,入库项目金额129,598.67亿元。在中国经济转型迈入深水区的时候,PPP市场一片火热。用“水深火热”形容当前的中国经济太恰当不过了。

  哥熟知的很多大型工程公司和设计院都积极参与进去了。过去,如果签一个10亿元的工程合同还比较让人震惊的话,今天这种合同就是小子辈了。一批亿元级的企业变身百亿级。老大真是高兴啊,很快就可以当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了。

  各地政府在普遍缺钱的时候遇上了PPP大跃进,多好!不用自己掏钱又能解决发展和就业问题,立即成为地方政府最爱!最爱!最爱!这就是为什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模式没有在西方普及却在中国搞的如火如荼的原因,政府是最大的推手!




  我是最早和法国布依格(Bouygues)工程公司联合在同济大学开班传授PPP模式的人(2003年),但看到今天PPP遍地开花的局面,我的心情真的很沉重,很沉重、很沉重! 


  我们必须用专业精神来正视面对的问题,越是不喜欢听的话也许是真正需要听的。哥相信PPP大规模展开正在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伤害,非常严重的伤害。



1

PPP模式强化了计划经济的功能,让国有企业无限扩张,严重挤压民营资本,蚕食30年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果



  PPP项目一般由政府发起。项目要通过发改委的审批,财政、规划、建设、环境、交通、金融等部门参与,然后由地方融资平台出面运作。 所有的招标、设计、施工、监理、交付、运营等过程基本都是国有企业参与把持。本地国有企业优先,外地国有企业参与。为什么呢? 风险小,地方政府喜欢!


  这样运作PPP项目的结果就是把“公私合营”变成了“公公合营”。有钱的央企及京沪财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和当地国有企业合营(合赢)。地方政府俨然一个大老板,在调配各种资源中广泛运用权力、命令和红头文件参与到经济活动中。项目的生死存亡全看政府脸色,服不服都要照办,计划经济思路全面回潮。


  反观民营资本则由观望到基本放弃,主要原因有三: 1)民营资本基本没有任何的话语权,而可能承担的风险一点也不能少。出了问题后往往找民营企业下手找替罪羊,比如铁本事件。 2) PPP项目在动辄几十年的长周期运营中,地方政府首长可能换了几茬。 新官不认旧官账,民营企业无力左右风险。3)大型项目需上百亿,民营企业无处融资。自从孙大午/吴英事件后,民营企业家对筹资都战战兢兢的。


  所以,貌似PPP很热闹,其实只是国有企业在拿国家的钱玩国家的项目。受惠的也主要是公字头的机构和企业。社会被无情的撕裂为两个部分: 国有和私有。 国有的受优先、优惠、特许和照顾,撑死了。私有的自生自灭,饿死了。最终与过去三十年的改革精神相背离,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哭泣吗,改革不相信眼泪!


2

  PPP 模式让政府深度介入到产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把政府从中立的定位逼到与民逐利的位置。极易腐蚀干部,伤害公信力


  我们说,PPP是长流程项目,在每个环节上都有大批的公职人员行使公权力。谁都知道PPP是一个大公鸡,拔几根毛不算什么。而资本方往往为了项目推进,也乐意上贡孝敬。有些干部会安插自己人做红色中介,有些家人出面承包分项目,有些安插自己人员就业。倒下的大老虎基本都熟悉这些事。不要说你们没有看见。


   天长日久,一批干部又要被叫去喝咖啡。 培养干部成本大、干部胡乱作为成本大、反贪成本也大。整个社会效率严重滞凝,事事感到不好办理,人人感到生存艰难。最终导致经济活动以短期快钱为追求。政府行为商业化、商业决策短视化。


   PPP模式发明初衷为什么要有政府参与呢? 因为只有政府才能保证项目的公益性,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反观我们现在的PPP项目,政府无一不是参与分红的角色,直接把自己置于一个利益追求者的位置。请问,谁可以竞争过政府? 长期下去,政府的公信力呢?



3

PPP模式吹大了地方政府债务。未来,很多地方政府将陷入资不抵债的危机



  中国经济的大问题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高连奎教授估计2015年地方债务占GDP的近60%,逼近警戒线。 郎咸平教授认为按照希腊标准我们每个省政府都是破产的。


   在这种严峻的局面下,地方政府反而不管不顾,更大规模的上PPP项目,有钱吗?  污水和净水处理工程、高速公路、电站等项目靠收费还债。一些地方道路、垃圾处理场、桥梁与码头工程的盈利模式都是可疑的,未来拿什么还呢? 再玩债转股金蝉脱壳吗? 难!


  民营资本对此看的很清楚,所以,如果他们入股,等不到运营结束他们一定会卖掉项目变现走人。当一切决策基于短期效益时,做出来的工程会有无数官司等着。债务套债务,官司套官司。群众怨声载道、政府疲惫不堪!怪谁?


  哥的客户之一广西来宾B电厂是法国EDF投资的BOT项目,雇员只有300多。是一个真实的按照市场规律投资并已交回给广西政府的项目。边上来宾A电厂7000多人,发电量不如来宾B。 来宾B电厂每多一个员工上岗,就可能意味着来宾A电厂10个员工下岗。对同业的挤压是PPP项目巨大的副作用。地方政府一边花钱大规模上PPP项目,一边又要大规模救助下岗工人。 这种双刃剑模式将使政府背上沉重债务。


4

PPP项目严重伤害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损害国家核心竞争力


  我们说PPP项目短期是看不到经济效益的。如果大量资金涌入这种项目。社会创新,创造的投资就会受到影响。


   我们经常问:中国的专利论文数量第一了,为什么没有硅谷那么多创新产业? 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方面我们有很多伪专利。另一方面是我们没有资金投入到长链条的科技孵化中去,专利成果在睡觉。现在大上PPP项目,都是成熟技术,谁还投科技研发呢?多累!


   反观北美,政府也做很多投资,但很少有政府自己主导的投资。遍布各行业的产业基金主导着行业的投资方向。政府基金一般跟投为主。 各产业基金对高科技,对创新项目是非常热衷的。 美国有很多传奇创业故事是因为有大量的资本故事的支持。


最后,我们要看到PPP大跃进会让人力资源大量流入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建筑等领域。而计算机、生命科学、电子工程等高技术专业人才却缺少工作机会。大批华人高材生只能聚集在西雅图、波士顿、硅谷、华尔街等地方。我们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总之,PPP大跃进会带来虚假繁荣,掩盖经济深层次矛盾,挤压民营资本,纵容地方政府变坏。如果今天不加以约束,明天需要用更大成本买单。

【内幕】偷偷告诉你:PPP是怎么盈利的?

  文章来源:中国PPP中心,作者不详

  2015年二月以来,我一直倡导资本市场的资金介入PPP项目,这个并非是因为国家在倡导,也并非是因为我自己介入了,也想让其它人参加。为什么好多上市公司在去年底今年初开始,疯狂的追捧PPP项目,而PPP项目的实际利润在哪里?分享给大家了解一下吧!以下是根据2015年2月的PPP投资方向策略改写,权当个长篇段子。

  PPP模式其实并不新鲜,也是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当中的一类,之前广泛应用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上,如:污水处理厂、城市监控、城市亮化等项目上,这些合作的探索中,让模式的清晰化和这种模式的可行性成熟了许多。

  在目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中,推行大量的PPP项目也是对经济的无奈,也是一种寻求商业解决社会投资的转化。更多的是想通过PPP项目的落地,加大基建的投入,从而解决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从房地产基建以及类房地产周边产业退出的大量基建、装修、建材的劳动力,亟待解决劳动失业真空期和过渡期,期待给这么一个安全垫,能够短时间的解决相关产业极速下降的用工数量,使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平稳。PPP的政策在多次打补丁之后,形成了以高投入、平稳产出、长期回报、收入保底的固定形态。所以我称2015年是中国的PPP项目投资元年,今年涉PPP项目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涨幅,可以充分的说明市场已经认识到了它的课操作性,以及盈利水平。

  2015年就有很多人来探听我们运营PPP项目的盈利模式,我也系统的跟很多朋友讲过,现在也给大家公开捋一捋吧!目前还是处于PPP项目推行的中期,如果有机会还能抓住这一波的尾巴。

  大多数地方政府推介的PPP项目都是基建加上项目运营来捆绑招标的,项目目前集中在2-8亿附近,大型的几十亿的项目也有很多,但负担很重,毕竟想通过运营来回收投资成本,项目越大,回收压力就会越大。地方政府的担保和平台公司的参与,也不过是背书的一种形式,往往不可靠。

  PPP项目管理和补助多次补丁之后,投资回收期现在已经规定到十年以上,也让很多投资者,和基金公司望而却步,它们是资本,老老实实的计算投资回报率,在中国7-9%的回报率并不能吸引他们的眼光。那是因为,他们对于基建加项目的模式太不了解了,而国家对PPP项目的支持,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力度,能够获利需要重塑交易结构。

  新的投资结构中,有一个新的角色,就是基础建设公司,平时都是建筑公司来扮演的,而投资企业和银行依然是主角,但是无形中杠杆的构成,它成为了基石,有了它的存在让这个产业链的利润暴涨。

  结构性叙述太死板,数据太多,我举个例子说明吧!都是聪明人,大家理解吧!

  举例:一个投资10亿的PPP项目,结构是由投资方出资投资基建项目,而由政府平台公司共同组建的公司来运营可盈利的项目,政府通过计算收入,对该项目的运营收入补贴,使其运营企业的年化投资收益达到8%,20年后资方退出运营,投入的项目,政府分20年进行回购。

  一般在这个投资流程中,只有投资方、银行及平台公司来参与,而忽略了基建方,因为在前几十年的基建发包中,建筑公司都属于弱势群体,利润率不高,导致资本几乎不和他们合作。目前PPP项目的基建,是由政府按照当期造价信息以及定额进行计算投资额,并未通过财政评审下浮,基建低价中标招投标等流程,而项目大多数集中在市政设施的投资上,这些基建的毛利润能够达到25%左右,净利润也应该达到13-18%了,较高的收益,也使得基建方也具备了与投资方谈合作的地位。(请注意这是2015年、2016年的情况)

  有了基建方的加入,投资杠杆会在基数上发生变化,并非银行的增加资金,而是减少投入,在这一点上,绝大多数的资本类企业没有算过这笔帐。10亿的项目,在执行的过程中,目前进行测算就只需要投入8.2亿的样子,实际过程中投入应该是这样的,一般大项目基建方的各个子项目也会发包或分包给不同的工种和专业公司,按照常规基建方在整个工程完工时,只需要支付项目工程款的80%(其中有5%是工程的质量保证金,现在通行的方式一般是1~2年,另外15%是需要决算后三个月内支付的,这部分等待验收及项目竣工备案,增加工程量的认定后,然后决算完后争议部分协商,最少历时2年),及8.2亿的80%为:6.56亿,这就是测算竣工前需要的投入,而实际上作为基建方的建筑企业,已经是项目投资公司的一份子,设备投入和管理投入以及费税,能够暂缓结算,这里面有10%最少能有1~2年的档期,5.76亿是完工前实际需要投入的资金,如果项目有增加工程量,实际投入比例还会增大,但这也只是短期的,实际上测算还是要取8.2亿实际投入和档期一年以上应付款项,大致以7亿作为一个保守的投资准备。

  看到因为基建方的加入,初期投入的降低,已经让部分投资人眼红了,但这还只是开始,我们降低了支出,还要寻找投入,作为资金的支持方:银行,就闪亮登场了。对与PPP项目的支持政策,银行5.5%左右的年化贷款,蜂拥而至,项目的可预见性,支付背书方政府的出现,项目的长期性,成为银行眼里面的香馍馍。所以对于放款条件考察的严谨程度也有所降低,甚至对于一些企业的担保和资产额度要求也有所放宽。

  银行再一次给出了杠杆,PPP中标项目的50%的贷款,这使得一个项目的投入再次大幅度的降低了,原本预计要准备的7亿投资款,在银行的帮助下,理论上2亿就可以实现了,在基础建设投入过程中银行的逐步放款,让项目公司没有了更多的资金压力,而项目完工后每一年拨付的费用,以及回购费用,前两年还本并支付还需要投入的部分资金,后面年限还本付息还能收回利润。那么大家思考下:一个10亿的项目,用了2亿就撬动了,那么会有多大的利润?

  根据不同的项目,以及项目的不同状态,做出保守估计,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回报的短暂性。可以对工程利润(18%修正为15%)进行调整,以及对于项目利息进行修正,得出一个保守预算性的结论,而这个结论用公式来验算。

  计算的公式结论应该为:10亿理论上的总标的,减去1.5亿工程利润,实际投入为8.5亿,自有现金投入2亿,贷款5亿,每一年收入为0.8亿以及回购费用0.5亿,20年中前两年的收入主要用于支付3.5亿减去2亿的1.5亿的实际支出,以及还本付息。

  而这个项目估算每年的回报就极高了,资金回报率和项目回报率大家自己去计算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在去年下半年看到很多项目落地后,也开始眼红抢PPP项目的原因。

  回头来看!

  PPP项目从2015年底开始,受到热捧,而投资回报率,也从2014年底的13.5%降低到了6%左右,之前流标是常态,现在疯抢是常态,回报率7%左右的地市州以上级别的PPP项目是追捧的首要标的,因为大家也发现县级别的政府财政收入,根本很难履约PPP项目的支付,那么之前的PPP项目利润如何来实现喃?

  之前的项目也有变现要求,且这些项目已经都过了投资期, 那么项目的稳定收益已经开始了,且还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现金流甚至高于毛利润的追求。很多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就直接的收购已经成型的这些PPP项目,按照目前的回报率,就会有差价了,提前拿到今后的回报也是前期投资企业的现金需求,于是PPP项目的转让就开始了,也会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交易的典范。

  坐等上市公司来收购,这就是提前埋伏的资本!也新增了更多的企业并购,上市公司最是喜欢这些项目,可以增加现金流,和固定的可以预期的收入。

  下手在前的企业,大多数获得了较高的利益,所以有时候国家政策的导向,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决策的迅速,以及对行业的了解,需要企业家们多作交易结构的研究。

  当然PPP的目的是要引流社会上的闲散资金,莫让它们去作恶,资金牟利为主,可以做善,但也能做恶,最怕的就是用于炒作基本生活必需品,所以我认为现在阶段PPP的推行是有必要的。

  老邓评论:看完这两篇文章,心情沉重。PPP已经由高利润变成一般利润的产品,而且越来越被国企和地方政府把控。高杠杆、低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贫富不均和通胀……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项目研究报告:7.68万亿PPP项目进入落地高峰阶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