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近日,在上海2017中国PPP投资创新论坛上,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主任焦小平表示,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率是PPP改革的一大课题,也是一大主线。
中国的PPP实践起自20世纪80年代末,第一个PPP项目是引进外资项目,主要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投资资金短缺问题。2014年以前,PPP主要作为政府的一种市场化融资手段,这是一个客观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论坛上,焦小平与参会嘉宾分享了作为PPP三年改革亲历者的体会。焦小平表示,三年的PPP改革成效超过预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第一,集法律、政策、指南、合同、标准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做到了改革路径明确、流程明晰、标准可控,具有可操作、可执行和可延展性。第二,全国统一的PPP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17年6月底,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已收录项目1.3万个,计划投资额16.3万亿元,已落地项目投资额3.3万亿元,覆盖19个行业。第三,PPP改革牵引作用初步显现。比如,PPP全生命周期标准化和公开透明管理,让普通百姓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渠道和手段行使参与权、监督权和发言权,推动并形成了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三方共商共建共赢的局面。
同时,PPP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焦小平表示,首先,就PPP本身来说,要发展必须按规律办事,必须做真正的PPP项目。现在,PPP市场发展起来了,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依然把PPP当做一种简单的融资手段,对项目债务责任大包大揽,违反《预算法》,风险分配机制形同虚设。其次,PPP是一项积极财政政策,但是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度的,就像一辆车如果没有刹车系统是很危险的,所以在PPP制度设计中,对财政支出责任有一个10%的总量控制政策,这给积极财政政策上了一道保险。希望社会资本、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对不规范的融资严格把关,国家对《预算法》的维护以及对金融风险防控的态度是坚定的,而且力度会越来越大,所以大家要做真正的PPP,这样才会有一个持续兴旺的PPP市场。
那么在接下来的PPP工作中,我们应如何规避风险呢?
焦小平认为,第一,充分认识物有所值评价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要搞PPP改革?PPP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其核心点就是物有所值,通俗来讲,就是我们要找到一个能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机制和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提质增效。物有所值既是价值观,也是一种评估方法。我们通过物有所值评价才能比较传统方式与新模式谁更经济、谁更优化。虽然物有所值的评估方法还在不断丰富完善,但并不影响它已成为国际政府采购政策的一种主流趋势。
如果我们的PPP法规政策中没有物有所值评价这一项,就说明我们还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没有把经济发展和投资的质量和效率放在第一位。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不管是政府侧还是市场侧,都需要新的机制、新的政策和新的工具来操作和评估。
第二,加强和细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如果PPP没有“财承”评估管理,就像汽车没有刹车系统。“财承”承担着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重任,因此无论哪种付费机制的项目,它都不可或缺,是一项必须要做实、做细、做好的工作。
第三,加强合同管理。合同是PPP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基石,是规范约束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权利义务最基本的法律文件,双方都要有法治规矩、契约意识。在PPP模式治理架构中,民商法是基础,政府方首先是合同的一方,应该带头遵法履约。
第四,必须坚持绩效付费。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绩效付费,就不能把社会资本在合同中的责任与权利相匹配,就不能从机制上解决各种问题,那么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第五,做好公开透明管理。公开是最好的管理,公共服务是老百姓的事,社会资本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老百姓的事就要公开办,让老百姓参与。因此我们在PPP项目管理中倡导全过程公开,要把规划、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采购活动、合同、绩效付费标准等逐步全部公开。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