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分享】PPP项目真伪简单辨别,谨防上当!


来自:陕西省建筑业协会     发表于:2017-07-26 15:14:46     浏览:392次

目前,随着PPP项目的推广实施,伪PPP项目悄然出现。其原因为何,又要如何防范,您往下看。

出现背景

不久前,财政部PPP中心发布了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季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按照财政部相关要求审核纳入项目库的项目,即全国入库项目累计投资额1.7万亿元。共计12287个,累计投资额14.6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1729个,投资额2.9万亿元,落地率为34.5%;库内国家示范项目共计700个,

由于PPP项目的落地率偏低,且签约落地进展相对缓慢,部分项目无人问津。虽然,大部分原因在于PPP项目作为一种新模式,仍处于摸索过程中,但过于急切的心态仍造成了伪PPP项目的出现。


表现形态

(1)立项目标偏离公共本质。地方政府以设立PPP项目作为直接目标,忽略了PPP模式服务于有效改善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成为“伪PPP”项目出现的内在动机。

(2)“明股实贷”,财政隐性成本过高。社会资本要求政府提供银行贷款担保或直接财政补贴。

(3)合作与风险共担机制虚化。在操作时,很多地方政府的PPP项目并未遵循“风险分配优化、风险收益对等”原则,与传统BT融资模式的本质区别不明显。


判别方法

真正的PPP项目应符合以下特征。

(1)私人资本界限分明。(2)风险与合作共担机制。(3)PPP项目的合作年限一般不低于10年,属于中长期投资。


防范方法

(1)控制PPP项目规模,甄别伪PPP项目。PPP模式虽然能够发挥社会资本的效率优势,但未必成功,如英国伦敦地铁PPP项目,由于存在政府监管不力、公私部门矛盾等问题,在2008年该项目失败,直接导致英国政府损失超过41亿英镑。

(2)强化PPP项目的操作规范和制度。推进PPP示范项目的工作,以推广运用规范PPP模式为重要抓手,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实施范例,以及一套有效促进PPP规范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

(3)探索和保障履约机制。为激发私人部门的积极性,探索通过上级财政扣款等机制约束地方政府的违约行为的方法,针对不同领域,政府可选择差别化合作方式。

(4)完善相关评价机制。






陕西省建筑业协会编辑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协会近期工作


转发中国建筑业协会关于开展2016~2017年度第二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邀请加入陕西省建筑业协会安全分会的函

2017年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班

关于开展2017年度陕西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7年度陕西省建筑优质结构工程认定活动的通知

关于开展2017年度陕西省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通知

近期热点文章


关于公布2017年度陕西省建设工程长安杯奖(省优质工程)评选结果的通知

住建部印发质量保证金新管理办法,明确预留比例不得高于3%

住建部再发文:深化建筑业改革二十条,严格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我省印发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实施细则

《陕西省严厉打击工程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加强全面工程质量监管专项实施方案》印发

陕西要求各地建立建筑工地项目清单 对扬尘治理全覆盖

住建部将扬尘治理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建设单位要及时支付

重磅!住建部开启工程质量安全3年提升行动

国务院重磅发文!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鲁班奖”评选办法2017年修订版发布

关于印发《陕西省建设工程长安杯奖评选办法》的通知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2017年第一批PPP项目推介名单(附交通项目详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