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环保PPP放天量:中标规模超1700亿 单体迅速“增肥”)
一年以前,投资规模过亿元的环保PPP项目还被视为“大单”;而在今年上半年,几十亿、上百亿元的环保PPP项目已经频繁出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环保企业中标PPP项目规模超过1700亿元,仅水环境PPP项目投资规模就从2016年上半年的114.2亿元,蹿升至今年上半年的609.1亿元,同比增长4.3倍。
在环保PPP项目出现爆发式增长的背后,传统的单体项目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主流,而更多地出现了“打包”性质的项目,比如河道治理、流域治理这类非传统环保项目,让单个项目的投资额出现迅速“增肥”的趋势。
坐在位于北京西二环某栋大厦的办公室里面,张博总喜欢静静地看着窗外北京的景色,作为公司负责环保PPP项目的副总,近半年来,他一个月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出差,难得能在北京待几天。
张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去年底以来,市场中的环保PPP项目数量快速增加,自己基本上都是全国各地跑,忙着看项目、投项目和做项目,对北京反而感到了一些陌生。
张博所说的情况从数据变化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向媒体提供了一份2017年上半年环保企业中标PPP项目名单,从名单来看,今年上半年签约的环保PPP项目总数超过180个,环保企业中标PPP项目规模超过1700亿元。
这相对于去年的环保PPP项目来说可谓“放天量”。记者注意到,在对去年上半年环保PPP项目进行总结时,一些机构特意将投资规模过亿元的项目单独进行归类比较,但到今年上半年,却出现了多个投资规模近百亿元的项目。
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环保项目
财政部发布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情况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全国入库项目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其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数量633个,占比6%。
据记者统计,从环保领域入库PPP项目的区域分布来看,环保PPP项目数量达到30个以上的有贵州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等省区。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7年和2020年是“水十条”考核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所以在这个阶段会催生大量环保PPP模式的项目。
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水十条),明确到2020年,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等目标。同时,在工业污水治理、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重要污染领域都设立了2017年的阶段性目标。
在各细分领域中,最热的当属水环境PPP项目。E20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有严格绩效约定的水环境PPP项目数量8个,总投资114.2亿元;2017年上半年项目数量达到28个,投资规模为609.1亿元。两相比较,项目数量增长了2.5倍,项目投资规模增长了4.3倍。
环保PPP项目数量出现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以贵州省为例,今年3月,《贵州省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施方案》印发,对于适用于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等七大基础设施领域PPP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支持。
早在去年1月,贵州省2016年批准设立的首只产业投资基金——贵州PPP产业投资基金落地,基金总规模为20亿元。基金定位投资贵州省内环保、水务、水利、智慧城市等行业。当年7月,其组成的联合体就中标贵阳市14.62亿元的环保PPP项目。
此外2016年4月,贵州省批复PPP基金设立方案,由省级财政出资10亿,引导社会资本90亿元,设立100亿的省级PPP母基金。
除了设立PPP基金外,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推进专项基金作为PPP的奖补资金。包括贵州、山东、四川、新疆、北京等多省市在内,都已出台相应的PPP奖补政策。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环保产业迎来了爆发期,PPP模式是国家力推的模式,除了通过PPP模式搞建设外,地方政府能够运用的手段并不多,所以现在环保PPP项目越来越多,是因为地方政府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
环保PPP市场出现百亿大单
相对于数量上的增加,PPP项目在投资规模上更是飞速增长,环保PPP项目上频现投资规模达到百亿元级别的“巨无霸”。
据记者统计,在今年上半年环保企业中标的PPP项目中,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项目多达40多个。其中,有些企业仅上半年中标的PPP项目总投资规模就超过300亿元。
而在2016年上半年,投资规模过亿元的环保PPP项目数量只有20多个,其中,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项目数量不足9个。
最典型的案例是今年6月,安徽省阜阳市推出了投资规模逾140亿元的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含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吸引了50余家企业参与竞标。
今年以来,10亿元级别投资规模的项目已是屡见不鲜,比如:星景生态与山西省忻州市政府签署协议,就当地新能源、生态环保等领域的PPP项目进行战略合作,总投资规模约50亿元;东方园林为保山中心城市青华海国家湿地公园及保山中心城市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PPP项目的中标联合体,项目总投资54亿元等。
对此,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的环保PPP项目打包内容比较多,导致了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频现几十亿元、上百亿的项目。
“环保PPP项目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体项目,单体项目规模没有那么大,更多是打包性质或河道治理、流域治理这种非传统环保项目出现,投资规模和项目本身的特点是相对应的。”刘世坚说。
“基建工程类央企在(中标)环保PPP项目中占比逐步升高,环保PPP项目绝大多数被非环保企业拿去了。”
E20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傅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对于中小环保企业而言,如果没有搭上环保PPP项目的车话,可能感觉日子没有以前好过了。但对于总体规模相对较小的环保企业而言,要想搭上投资规模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环保PPP项目的车,资金压力较大。
在采访中,多家环保企业的负责人介绍,对于单独的专业领域环保PPP项目,环保企业会积极争取,但对于打包内容较多、投资规模大的环保PPP项目,多数环保企业热情不高,主要还是一些大型基建类企业在中标。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出了这类企业的三大扩张路径。
基建企业成拿单大户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环保行业,正日益成为大型基建企业转型的重要领域。
去年8月,中国建筑企业管理协会对中国建筑业11000家利润总额在4000万元至300亿元之间的建筑施工、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中国建筑企业进行排名,其中,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进入前十名。记者梳理发现,在前十大基建企业中,有8家已进军环保领域,且部分企业已成为环保PPP领域的佼佼者。
去年初,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在官网上撰文——“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中表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下,行业企业必须向民生类工程转型,以PPP模式参与水利、环保、公路工程和地下管廊、海绵城市建设。
在实际行动中,中国建筑也毫不含糊,其全资子公司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参与组成联合体,在今年5月中标总投资21亿元的西安市小寨区域海绵城市PPP项目。今年5月25日,中国建筑旗下企业中建一局五公司中标中国最大水务环境整治工程——包头市城市水生态提升综合利用PPP项目,中标合同额约172.25亿元。今年6月,中国建筑作为牵头人,再次中标投资规模近20亿元的庄河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
同在2017年上半年,水务领域最大的环保PPP项目——安徽省阜阳市投资规模逾140亿元的城区水系综合整治(含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中,另一家大型基建企业葛洲坝又成为牵头单位。
今年7月,中国中铁先后与太原市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规模均为1000亿元,涵盖城市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等项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比多项数据后还发现,与今年上半年基建企业频繁中标水环境PPP项目相对应的是,去年上半年仅有中国电建等少数几家大型工程类企业中标环保PPP项目。
对此,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向记者介绍,这一现象与当前产业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目前环保PPP项目的投资规模比较大,需要引入较强的资本力量。同时,在项目施治方面也需要工程能力强的公司参与,这些阶段性的特点决定了基建工程类企业具有优势。
过半数采取联合中标方式
目前来看,基建企业跨界拓展环保领域业务的方式无外乎三种——并购环保企业或成立环保子公司;构建联合体中标环保项目;中标项目后再分包。
仍以葛洲坝为例,其通过收购凯丹水务75%的股权,并购海南海川达和北京中凯公司100%股权,从而实现进军水务领域;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绿园科技有限公司与宁波展慈金属工业有限公司合资设立葛洲坝展慈(宁波)金属工业有限公司,达到进军再生资源深加工领域的目的。在环保领域持续发力,让葛洲坝尝到甜头。2016年,葛洲坝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其中环保营收138.73亿元,同比增长111.49%,利润3.85亿元,同比增长176.88%。
2016年,由中国交建子公司中交疏浚发起,与中交机电工程局、中和物产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了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以“水土”等流域性、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综合开发为核心业务。
除了这种直接式切入外,采取与环保企业建立联合体的合作方式也是一些基建企业进军环保PPP的选择。
今年1月,中国一冶与东方园林等组成的联合体中标玉溪大河下游黑臭水体治理,以及海绵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额为33.67亿元。今年5月,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铁汉生态、江西省水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组成“投标联合体”,中标投资规模48亿元的江西省抚州市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一期工程)PPP项目。
记者粗略统计,在今年上半年环保企业中标的PPP项目中,投资规模过10亿元的PPP项目中,有超过一半采取的是联合中标方式,所联合的对象多数都是大型基建企业。
一位环保业内专家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除了采取联合体的方式之外,一些基建企业也会对进行项目分包,但这种分包的规模比较小,层层分包之后的利润也较小,参与的环保企业并不多。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对行业变化给出另一番看法。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现在一些环保PPP项目中加入很多无关的项目,从而提高了中标的门槛,这种打包的环保PPP项目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半定向”的招标。“最近两年环保PPP产业投资主体的变化很大,现在投资主体变成了基建队伍(为主),原来环保行业的投资人绝大部分被排斥在外了,剩下来的可能是一些个头大的上市公司。”文一波认为,在此过程中,中小民营企业的机会显得比以前有所减少。
记者也注意到,一家在污水处理领域规模较大的民营环保上市企业,今年上半年仅中标了一个投资规模几亿元的环保PPP项目。而去年同期,该企业签约的环保PPP项目投资规模接近百亿元。
然而,对大量基建企业快速进军环保领域,一些业内人士也提出担忧。“由于招标中在价格发现上不够充分,对专业能力的对比不够系统,一部分环保PPP项目后期可能面临问题。”赵笠钧说。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