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来啦!成都面向社会推介78个PPP项目,总投资3208亿!


来自:四川日报     发表于:2017-08-24 18:55:23     浏览:330次

投资去哪儿?机会来啦!!!

24日,“2017年成都市PPP项目推介及与中国PPP基金深化合作”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会议透露,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下,今年,成都市继续筛选了一批PPP项目向社会推介,共78个项目总投资3208亿元


(每个项目都有具体介绍和联系方式,一起往下看)



名词解释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又称PPP模式,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

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这个广义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推出78个项目总投资3208亿元

本次成都全市推介项目共78个,总投资3208亿元,市本级项目16个,总投资1566亿元;区(市)县项目62个,总投资1642亿元。


其中:交通运输领域项目16个,包括市域快速路、中优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改造项目等,总投资1534亿元;市政工程领域项目37个,包括“锦城绿道”特色小镇、“成都文化中心”核心区项目等,总投资1112亿元;生态环保领域项目14个,包括淮州新城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三期)等,总投资132亿元;水利领域项目4个,包括全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都江堰北区水厂建设工程等,总投资46亿元;公共服务领域项目5个,包括成都国际足球中心、岷江新城教育设施建设项目等,总投资345亿元;信息通信领域项目2个,包括智慧城市项目等,总投资39亿元。


这批项目信息已在成都市发改委、成都市财政局、成都市PPP服务中心等门户网站上公布,列出了项目实施阶段、回报机制、实施机构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冯劲夫说:“欢迎社会资本积极对接。”

本次推介项目呈三大特点

冯劲夫介绍,本次推介项目由成都市的各区(市)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推荐,经成都市发改委和市PPP服务中心共同审核,按照项目投资规模适度、运作模式多样、回报机制灵活、行业和地域平衡的原则择优推介,主要有三大特点。

一是项目契合发展方向,带动作用强。

这些项目从储备到实施方案的编制,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要求,重塑经济地理,充分体现了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构建“五中心一枢纽”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高点定位、筛选大项目、好项目。如:围绕“东进”战略,推介了成洛简、中金简、成简等东进快速路、淮州新城基础设施等项目;围绕“中优”战略,推介了成都中心核心区、成都自然博物馆等项目。

二是回报机制明晰,预期效益好。

为切实提升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重点筛选和推介了有较好现金流的项目,这批项目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了能够形成合理预期的回报机制,其中通过“可行性缺口补助”和“使用者付费”确定回报的项目63个,占80%;完全符合PPP模式可“投资性、融资性、交易性”的基本要求,操作上可行。

三是项目覆盖面广,实施条件成熟。

推介项目涉及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水利等领域,基本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同时,项目经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规划,层层筛选,前期经过了较为充分的论证和测算,前期工作开展及时,其中部分项目PPP实施方案已经完成,其余项目也正在抓紧完成PPP实施方案的编制,具备转化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良好条件。

创新采用“一揽子支持计划”方式深化合作,创“首例样本”

为有效落实成都全市推介PPP项目建设资金,拓宽融资渠道,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要求,成都市发改委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引入中国PPP基金进入成都市,在全国范围内创新采用“一揽子支持计划”方式深化合作,成为国内城市与中国PPP基金深度合作的“首例样本”。

目前,成都市已与中国PPP基金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获得首期不低于100亿元、总额不低于300亿元资金支持。“中国PPP基金将发挥自身增信作用强、投资期限长、资金成本低、专业技术强的优势,积极的助推我市PPP项目建设。”冯劲夫说。

冯劲夫介绍,新闻发布会后,成都市发改委将会同市级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做好项目的协调推进和服务工作。

一是加大创新要素供给,进一步研究项目遴选、社会资本方选择、项目绩效评价等具体实施办法,构建起更加完整清晰的制度架构;

二是大力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优先支持PPP项目建设,为社会资本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条件;

三是坚持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动态掌握项目进展情况,促进项目早日落地实施。

成都市建委重点解读四大PPP项目

发布会上,成都市建委重点推荐了“锦城绿道”“成都文化中心”“宜居水岸”及“中优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改造”四个项目,估算总投资约180亿元。


成都市建委副主任屈军对这四个项目做了重点介绍——上述4个项目拟采用BOT模式(PPP模式中的一种)实施,通过整合周边商业资源、停车场收费、主题街区运营、广告收入等方式,产生持续稳定现金流,拟合作期限均为15年。

锦城绿道


“锦城绿道”项目,是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围绕环城生态区建设的锦城绿道,将以绿道为主线,以生态为本底,以田园为基调,以文化为特色,以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为目的,建设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生态公园。


具体内容为“5421”体系,即:500公里天府绿道,4级配套服务体系,具体为16个特色小镇形态的一级驿站、30个特色园区形态的二级驿站、170个林盘院落形态的三级驿站、若干亭台楼阁形态的四级驿站,20平方公里水系格局,系统实施水环境整治和水系修复工程,重塑河流、湖塘、湿地、沟渠构成的天府平原“西渠网、东湖塘”水系格局,100平方公里生态景观农业区,计划建设总投资约415亿元。


本次推出的“锦城绿道”特色小镇(PPP项目,投资约20亿。

成都文化中心


“成都文化中心”是成都千年城市中心,也是成都文化源点。位于成都市中心“二江环抱”区域,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区域内汇聚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院、体育中心等重大文体设施,东华门遗址的发掘,更为成都千年古城历史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的“成都文化中心”,是城市更新的标志性工程,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是完善城市结构、优化城市形态、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世界文化名城具有重大意义。该片区是中优的先行区、起步区、示范区,未来将建成以天府文化为特质、以新型业态为载体、文商旅相融合的城市核心功能区,该区域将突出“文化+”导向,以“三增三减”为手段,实现“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新定位。


“成都文化中心”核心区(PPP项目投资约100亿。


宜居水岸

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是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宜居水岸,活水成都”为目标,构建百水润城、水清岸绿的水环境;以打造开敞宜人的水景观为抓手,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彰显城市历史文化。


“宜居水岸”工程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系统治水、水岸三通、水岸景观提升等。按照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实施方案,市级示范项目西郊河综合改造工程全长7.4公里,起点为槐树街,终点为二环路西一段清水河桥,涵盖西郊河、干河、南河、浣花溪四条河道,串联宽窄巷子、杜甫草堂、青羊宫、浣花溪等历史文化街区。


目前,项目已完成勘察、设计及施工单位的招标工作,已完成西郊河十二桥、实业街以及浣花溪青华路三处样板段施工,正对市民开放并广泛征求意见。工程计划2017年底基本建成,2018年6月全面竣工。

项目采取EPC一体化建设,总投资约16亿元。


中优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改造

“中优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改造项目,是完善城市骨干路网体系,支撑和引导“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的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项目具体包含4条道路。其中,快速路改造有成华大道和武侯大道两条道路。成华大道改造工程,起于三环路,止于四环路,道路长约5.3公里,投资约14亿元;武侯大道改造工程,起于二环路止于四环路,道路长约8.2公里,投资约11亿元。主干路改造有川陕路和成洛路两条道路。川陕路改造工程,起于中环路,止于四环路,道路长约8.3公里,投资约15亿元;成洛路改造工程起于二环路,止于三环路,道路长约4.2公里,投资约4亿元。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发改委PPP促进办主任:要靠金融推动特色小镇基本建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