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EPC模式发展样本丨大城市格局下的汕头探索


来自:金班门     发表于:2017-08-30 12:27:01     浏览:415次
作为“PPP+EPC”模式的实践者,汕头市通过探索与大型央企的创新合作,建设大型城市综合运营项目,“四两拨千斤”,让百亿项目迅速落地。汕头市政府与中信集团以PPP模式合作建设滨海新城项目,便是汕头市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样本。 

“PPP+EPC”的概念是近几年就已经被广为人知,并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在该模式下,企业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政府侧重于监管和服务,当双方优势合二为一,巨大的合力将使各方实现共赢。这种共赢的开发模式对汕头市而言,海水变成陆域,拓展了城市空间,为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对当地居民而言,将显著促进住房环境的改善;对有实力的企业而言,深度参与城市开发,能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企业转型趟出新路。 

近年来,汕头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精神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通过往东边扩展、向南岸延伸,推动汕头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打造“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大城市格局,提升粤东中心城市的承载力。 

在城市扩容提质的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汕头市通过探索与大型央企的创新合作,以“PPP+EPC模式”建设大型城市综合运营项目,“四两拨千斤”,让百亿项目迅速落地。

 

东海岸新城担负汕头发展使命

占地24平方公里的东海岸新城,西起海湾大桥,沿海岸线东至莱芜岛,横跨龙湖、澄海两区,东西长13公里,南北纵深1.5公里—2.5公里。这片土地是国务院批复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和起步区,承载着汕头发展三大平台之首的使命。 

2011年5月17日,汕头市政府正式与中国交建签订汕头东海岸新城项目投资建设合同。中交汕头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瑞晗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东海岸新城是利用中交集团独特的围填造海技术优势,主动对接汕头市东区提质需求的成功典范。“这种‘PPP+EPC’政企创新合作模式的探索,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陈瑞晗说,中交投资主动顺应华侨试验区的定位升级,采取“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方式,配合当地政府,形成科学管理模式,通过引入高端产业,来达到企业与当地政府深度融合的目的。今年以来,中交集团结合华侨试验区的国家定位,在汕头设立总部经济,并引入基金助力汕头建设。近日,还拿下汕头综合管廊建设,成为以PPP模式深度参与汕头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员。 

目前,东海岸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投入135亿元,其中水利工程已投资55亿,25公里长海堤、24平方公里陆域已经全部形成;总长16公里总投资44亿元的东海岸大道已实现全线贯通,新津片区内的8条市政道路已经基本完成,东海岸大道也预计将于今年国庆节正式贯通。

 

探索新型城镇化样本

粤东西北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最终都落实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汕头市政府与中信集团以PPP模式合作建设滨海新城项目,便是汕头市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样本。 

位于汕头市濠江区,中信滨海新城规划范围涵盖整个濠江区16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人口规模可达90万人,总投资预计超过500亿元。以该项目为载体,濠江区成功入选广东省新型城镇化“2511”综合试点,成为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县(市、区)五个综合试点之一。 

中信汕头滨海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南滨片区是中信滨海新城项目的第一个启动建设的区域,“南滨片区以高起点规划城市功能,结构将体现‘一轴、两带、三园、多功能组团’的格局,目前进展顺利,观海平台、市政道路等正在建设。” 

位于片区中的潮汕历史博览中心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8.5亿元,建筑风格取材于极具潮汕韵味的山海特色、红头船、潮汕民居,背靠礐石风景区的笔架山,面向汕头海湾。“我们将以最具魅力的滨海新城为建设目标,让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实现山、城、海融为一体的花园式城市。”该负责人说。 

(来源:南方日报)

● END ●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项目竞争性谈判与竞争性磋商的区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