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实质性的区别?(经供参考)


来自:融资租赁及金融租赁信息平台     发表于:2017-09-10 10:44:22     浏览:423次

1、先说近几年来政府传统投融资模式最主要的形式。
A .地方政府下属企业自己向银行借钱自己干。
B.BOT形式,大家都知道了,投资方花钱建设好,运营赚钱然后移交。一般来说投资方会成立一个项目公司,这个项目公司可能是投资方独资的,也有很多是与当地政府国企合资的。顺便吐槽一下,一搞水务处理的知名上市公司,说起来自己技术如何牛逼,资本市场估值也高。其实它的增长核心是跟地方政府合作搞BOT,跟高科技扯的远了。
C.BT形式。比如一条路,政府没钱,投资方花钱建好了,政府几年内买回去。简单说,投资方是债权人,政府是债务人。进一步说,投资方其实是做了笔次级贷款,也就是说银行不愿给地方政府(平台公司)贷款了,投资方来给地方政府融了笔钱。
要注意的是,修这条路的钱投资方资金只花了20%最多,剩下的是投资方找金融机构贷的款。换句话说,投资方的资信比当地政府融资平台资信等级高,金融机构愿意借给它来修路。

2、上述三种,BOT就是PPP形式中的一种。BT在43号文后全面封杀,其实2012年463号文就禁止过,只是当时地方政府与投资方都没怎么当回事。
现在为什么投资方与地方政府都不搞BT了?因为BT模式下有个很关键的文件,地方财政出的财政承诺函,即与投资方合作的平台公司换不了钱财政兜底的函。现在,这种财政承诺函43号文出来后,完全禁止了。财政不兜底,谁愿意花钱建好项目让穷的叮当响的地方平台公司去回购?

3、现在终于说到PPP了。简单理解PPP就是地方政府控制企业与投资方合资成立一个项目公司,再与地方政府搞BOT,原来的BOT项目很多是投资方的独资公司,现在要求当地政府控制企业入一部分股份,代表当地政府与投资方合作,即为公私合作!!擦.........当然PPP还有其他模式(不展开说了),我这说的改良后的BOT模式占绝大多数。

4、地方国企与投资方成立个BOT项目公司(比如收费公路),项目公司与政府部门(如交通局)签个特许经营协议,再招标个建设方来建好就行了。当然现在突出的是不能让投资方吃亏,也不能得到暴利。所以通常情况下会把投资方的收益测算个上限与下限,超出的归政府,亏了的政府财政要补贴一部分。就收费公路来说,只需要规定一个上限车流量与下线车流量就行了。

5、擦,还没说到两者的差别。原来主流BT模式下,投资人与地方政府或平台公司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关系;原来BOT模式下,投资人是项目公司独资股东,地方平台公司没啥关系,投资人常常获得暴利,或者被地方政府坑的厉害。现在PPP模式下,投资人与地方平台公司是合作伙伴,都是投资方或者说股东。BT模式下,投资方快进快出,PPP一干就是十几年。

6、当然,中国的事没有这么简单,投资人与地方平台公司能成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大家同股同权投资一个项目(如污水处理、收费公路),并运营十几二十年?显然不可能,尤其很多民营企业,防地方政府像防贼似得,肯定不愿意这么干。即便是央企也不愿意这么干!
所以现在大家默默的在执行的是变形版的PPP,简单来说投资方投入的股权可以是假股真债,中途股权退出(地方政府企业承诺回购股权),核心是把投资期限缩短,而且还要当地财政对项目建设或运营进行一部分补贴。是不是瞬间觉得又有点回到BT的感觉。

7、真正的PPP?公私合作一起十几年经营一个项目,呵呵,我们的地方政府信用,你懂得。

第二种解释!

下面的论述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答“PPP 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实质性的区别?”,第二部分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一、PPP 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区别?

为了把事情说得更清楚,冒昧地扩展了题主的问题,望见谅。


1.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实质性的区别?

简单来说,短期内来看,没有实质性区别。因为政府主导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的根基已经筑牢、规则已经确立,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相关问题鄙人的回答,附上链接:如何看待政府方面不断努力推动的 PPP (公私合营) 模式、政府采购环境服务以及第三方专业治理服务等? - 知乎用户的回答

至于长远来看么,呵呵,引用一句凯恩斯的名言:“长远来看,我们都已经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理论上的区别?

理论上来说,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的关键区别,在于社会资本(民资)是否有机会参与传统由政府投资的项目(如发电厂、自来水工程、土地一级开发等),分享决策权与收益权。


3.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形式上的区别?

根据近期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下发的一大堆文件,PPP和传统政府融资在形式上的区别极为繁复,细枝末节实难尽述。


不过,要抓住整体脉络,仅需把握一点——融资主体的区别,通俗来讲就是“谁来借钱”的问题。从“传统政府融资模式”到目前的PPP,融资主体经历了如下变革。


第一阶段:政府自身作为融资主体。具体操作方式为中央政府发行国债(以前的国库券)。请注意,最开始国内的地方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下等级政府)是不能作为融资主体的,地方政府债券(又叫“市政债券”)近期才开始试点。


第二阶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融资主体。具体操作方式为地方政府出动自家人马组建公司(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借钱(或者发行债券),进行投资建设。


第三阶段: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具体操作方式为融资平台独资或合资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采用BT、BOT等形式进行投资建设。请注意,上述方式可归类为广义的PPP,社会资本在这一阶段也开始有机会参与投资过程(采用参股项目公司的方式)。


第四阶段:混合所有制公司作为融资主体,也就是时下流行的狭义PPP模式。具体操作方式与第三阶段类似,但狭义PPP形式的关键点在于融资主体一定是混合所有制,或者说一定要有非当地政府成分


简简单单的一个借钱搞投资,为什么要弄出这么多花样来呢?


二、PPP 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1.政府为什么要借钱搞投资?

理论上来讲,政府要通过融资方式、扩大财政赤字、透支未来税收进行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定是正面外部效应明显、具有重要公益性质的项目,也就是所谓“市场干不了的,政府来干。”


可惜,这只是“西方的”经济理论,不是“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回溯历史,我国在建国初期,市场经济基础极端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百废待兴,第一届中央政府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采用了“计划经济模式”——市场干不了的,固然由政府来干;本来应该留给市场的,政府也顺道一肩挑。


而一国的经济发展,往往具有惊人的历史惯性。


时至今日,“大政府”经济模式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无论是出于对权力(GDP数字对于完成政绩考核有重大意义,而扩大投资是地方政府拉动GDP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财富(征地拆迁、收费公路等项目具有可观的收益前景),还是荣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物质面貌可以直接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众形象)的追求,政府都有充足的动机,不惜扩大赤字,也要融资建设。


2.从传统政府融资模式到PPP模式,为何经历了这么多形式上的演变?

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融资模式的演变过程,也就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经济三方错综复杂的博弈过程。


建国之初,市场尚处于襁褓期,国家经济完全由中央计划推动;中央政府凭自身意志决定经济运行的细枝末节,无疑是违背市场规律、极端低效的。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后,市场经济进入成长期,国内金融市场开始发育,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的意愿减弱,转而通过发行国库券等方式,在市场规则框架下主导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90年代末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影响各地方经济的方式逐步由台前转为幕后,地方政府紧抓契机,成功创新融资平台模式,巩固了对各自辖区经济的主宰地位。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控制权过度扩张,导致了政绩工程、土地经济等种种乱象。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


时至今日,BT、BOT等广义PPP模式的运用日臻成熟,但政府主导能源、土地、电力、通讯等经济生活最关键领域的“基本游戏规则”却并无二致。短期内,即便是财政部力推的新PPP模式,大抵也只是新瓶装旧酒;银行家们继续搞金融创新,与中央政府、监管部门玩着历久弥新的“猫抓老鼠”;至于各地方政府,该借钱借钱,该建设建设,虽然限制多了一点、门路窄了一点,办法总还是有的。


最后,补充一条细节。财政部于去年年底印发PPP指南中,一条规定颇值得玩味——作为PPP模式主体的“社会资本”,“指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境内外企业法人,但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他控股国有企业”。也就是说,PPP中规定的融资和运营主体、建设的决策方和受益方,倒不一定非要是民资不可,只要不受本级政府直接控制就行,其他各地、各级政府倒也是欢迎的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固然有推动经济改革、“能给市场做的要尽量还给市场”的长远决心,也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市场经济不够茁壮,而是某些地方利益集团太过茁壮。


至于新PPP推动的效果能有多大,能否抑制住无序建设、混乱发展的种种冲动,抑制后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长远来看”。能不能看到,就只有凭各自的造化了。


第三种解释!

下面的论述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答“PPP 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实质性的区别?”,第二部分回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一、PPP 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区别?

为了把事情说得更清楚,冒昧地扩展了题主的问题,望见谅。


1.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实质性的区别?

简单来说,短期内来看,没有实质性区别。因为政府主导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的根基已经筑牢、规则已经确立,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相关问题鄙人的回答,附上链接:如何看待政府方面不断努力推动的 PPP (公私合营) 模式、政府采购环境服务以及第三方专业治理服务等? - 知乎用户的回答

至于长远来看么,呵呵,引用一句凯恩斯的名言:“长远来看,我们都已经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2.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理论上的区别?

理论上来说,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的关键区别,在于社会资本(民资)是否有机会参与传统由政府投资的项目(如发电厂、自来水工程、土地一级开发等),分享决策权与收益权。


3.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形式上的区别?

根据近期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下发的一大堆文件,PPP和传统政府融资在形式上的区别极为繁复,细枝末节实难尽述。


不过,要抓住整体脉络,仅需把握一点——融资主体的区别,通俗来讲就是“谁来借钱”的问题。从“传统政府融资模式”到目前的PPP,融资主体经历了如下变革。


第一阶段:政府自身作为融资主体。具体操作方式为中央政府发行国债(以前的国库券)。请注意,最开始国内的地方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下等级政府)是不能作为融资主体的,地方政府债券(又叫“市政债券”)近期才开始试点。


第二阶段: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融资主体。具体操作方式为地方政府出动自家人马组建公司(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向银行借钱(或者发行债券),进行投资建设。


第三阶段:项目公司作为融资主体。具体操作方式为融资平台独资或合资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采用BT、BOT等形式进行投资建设。请注意,上述方式可归类为广义的PPP,社会资本在这一阶段也开始有机会参与投资过程(采用参股项目公司的方式)。


第四阶段:混合所有制公司作为融资主体,也就是时下流行的狭义PPP模式。具体操作方式与第三阶段类似,但狭义PPP形式的关键点在于融资主体一定是混合所有制,或者说一定要有非当地政府成分


简简单单的一个借钱搞投资,为什么要弄出这么多花样来呢?


二、PPP 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1.政府为什么要借钱搞投资?

理论上来讲,政府要通过融资方式、扩大财政赤字、透支未来税收进行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定是正面外部效应明显、具有重要公益性质的项目,也就是所谓“市场干不了的,政府来干。”


可惜,这只是“西方的”经济理论,不是“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回溯历史,我国在建国初期,市场经济基础极端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百废待兴,第一届中央政府学习苏联老大哥的经验,采用了“计划经济模式”——市场干不了的,固然由政府来干;本来应该留给市场的,政府也顺道一肩挑。


而一国的经济发展,往往具有惊人的历史惯性。


时至今日,“大政府”经济模式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无论是出于对权力(GDP数字对于完成政绩考核有重大意义,而扩大投资是地方政府拉动GDP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财富(征地拆迁、收费公路等项目具有可观的收益前景),还是荣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市物质面貌可以直接提升地方政府的公众形象)的追求,政府都有充足的动机,不惜扩大赤字,也要融资建设。


2.从传统政府融资模式到PPP模式,为何经历了这么多形式上的演变?

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融资模式的演变过程,也就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经济三方错综复杂的博弈过程。


建国之初,市场尚处于襁褓期,国家经济完全由中央计划推动;中央政府凭自身意志决定经济运行的细枝末节,无疑是违背市场规律、极端低效的。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确立后,市场经济进入成长期,国内金融市场开始发育,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的意愿减弱,转而通过发行国库券等方式,在市场规则框架下主导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90年代末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影响各地方经济的方式逐步由台前转为幕后,地方政府紧抓契机,成功创新融资平台模式,巩固了对各自辖区经济的主宰地位。


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控制权过度扩张,导致了政绩工程、土地经济等种种乱象。中央政府开始大力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


时至今日,BT、BOT等广义PPP模式的运用日臻成熟,但政府主导能源、土地、电力、通讯等经济生活最关键领域的“基本游戏规则”却并无二致。短期内,即便是财政部力推的新PPP模式,大抵也只是新瓶装旧酒;银行家们继续搞金融创新,与中央政府、监管部门玩着历久弥新的“猫抓老鼠”;至于各地方政府,该借钱借钱,该建设建设,虽然限制多了一点、门路窄了一点,办法总还是有的。


最后,补充一条细节。财政部于去年年底印发PPP指南中,一条规定颇值得玩味——作为PPP模式主体的“社会资本”,“指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境内外企业法人,但不包括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他控股国有企业”。也就是说,PPP中规定的融资和运营主体、建设的决策方和受益方,倒不一定非要是民资不可,只要不受本级政府直接控制就行,其他各地、各级政府倒也是欢迎的


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固然有推动经济改革、“能给市场做的要尽量还给市场”的长远决心,也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市场经济不够茁壮,而是某些地方利益集团太过茁壮。


至于新PPP推动的效果能有多大,能否抑制住无序建设、混乱发展的种种冲动,抑制后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长远来看”。能不能看到,就只有凭各自的造化了。


培训公告
不动产与PPP融资租赁业务实物操作与风险控制专题研讨会9月21日-23日上海-浦西开元大酒店
或登陆http://www.rzzlchina.com了解课程详情。
欢迎垂询  136-9118-2400   李鑫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财政部养老PPP示范样本:2亿项目政府仅出5000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