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曹富国 甄德云: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价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财政部PPP中心
道法自然,循道而行;问道求索,当知我心。“道”总括事物发展规律,虽万变不离其宗,但关键在于何为“道”、如何取之。而后,“道”引出“问路、引导”之意,这背后支撑的,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先凝心方能聚力,聚力而后远行。纵观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呈现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理念的优先往往比资源的优先更重要,也印证了这亘古真理。
PPP是一场系统性、综合性变革,需有合力方能成大器。PPP发展的中国之道,同样需要先进的、可达成共识的、可执行的观念与理论指引,逐步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完备的方法论,沿着这路径,守得云开见月明。物有所值既是PPP的价值观,也是方法论,通过物有所值比较传统模式与PPP模式的适用性,是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都包含在内的一种方法。
物有所值之“道”,一在提高运作效率,追求单位投入所得产出最大化,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PPP执行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二在获得综合效益,将评价项目好坏的指标体系从货币衡量延展至非货币衡量,从经济领域延展至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各领域,更多关乎PPP发展策略的制定与执行。
三在实现可持续性,将物有所值贯穿于PPP全生命周期,识别和准备阶段作为政府决策是否参与PPP模式的依据,采购阶段作为考核社会资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执行和移交阶段作为一种事后评估用以反馈和总结,形成PPP项目管理的完整闭环。物有所值已然成为国际政府采购政策的一种主流趋势,更需成为中国PPP发展中促规范、防风险的关键抓手和必然选择。本期“道PPP微论坛”邀请专家解读物有所值,相与辩驳,东西参详,品味物有所值的本质与意境。(作者:曹富国、甄德云)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中财公私合作研究院
PPP_R_I
深圳市中财公私合作研究院(微信公众号)由中财嘉丞集团联合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共同打造。致力于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在中国的发展,旨在利用我院智库促进PPP能力建设和知识共享,构建中国PPP知识库和交流学习平台。微信里所有文章都是精心创作及筛选,本着对读者负责,知识共享的原则,让更多的读者学习PPP,了解PPP,掌握PPP知识,使PPP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详情请致电:0755-23993888 2399399;139—2459—0608。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