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推进PPP模式增进公共产品供给


来自:国投信达     发表于:2017-09-26 17:00:03     浏览:274次

9月23日下午“2017中国PPP投资论坛”在中央 财经大学召开。论坛以“创新驱动·规范发展”为主题,深度聚焦地方存量债务化解和国有资产运营问题,并探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PPP发展的规范运行与风险管理问题。

作为此次论坛的嘉宾,中共中央政策研究院原副主任郑新立以“推进PPP模式增进公共产品供给”为题发表了讲话。围绕郑立新的演讲,我们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点:

引导社会资本朝短缺的领域流动


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重大任务。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出现了全面的产能过剩。但是,公共产品包括公共服务在内,处在供给不足的状态,原因就是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他们的生产,还没有找到一个投资回报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生产者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过去这些公共产品都靠财政的投入,而财力有限。特别是我们公共财政的建立,依靠财政主要是解决民生问题,用于投资这方面的功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导致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严重地满足不了广大老百姓的需要。如果找不到一个好的能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有效市场机制,那么我们满足群众公共服务的需要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PPP模式是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的根本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投资体制改革里面明确地提出,要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来增加公共产品的投入,就是PPP模式。所以现在我们落实决定,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把PPP模式能够落到实处,就能够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就能使社会资金投入到环境治理,投入到医药、养老、教育等等这些短缺的行业,这是国外大量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也是我们国内的许多案例所证明了的。


推行PPP模式关键在于找到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机制


作为价值补偿机制,给社会提供了公共产品,提供了公共服务。投入怎么能够取得回报?有了价值补偿机制投入才能够进入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我们经济学家特别是中央财经大学的老师们开动脑筋,想出这样一些办法,找到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机制。比如说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需要大量的环保投入来进行治理。如果我们按照原来的体制,治理的企业增加了它的成本;不治理的企业反而赚钱。机制跟公共产品供给相反的话,不管怎么强调要环境治理,最后把环保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目的难以实现。

 

从市场中取得补偿来看,有一些完全不能通过市场取得补偿,有些可能是一半能够通过市场取得补偿,一半还不行。我们要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办法,来发挥我们PPP的作用。一个项目一个对策,这样才能够调动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到这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来,这里面核心问题就是找到一个公共产品投资的价值补偿机制。


PPP项目应当以不增加政府债务负担为前提条件


近期财政部发布了87号文,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更加严格。不能因为搞PPP项目,增加地方政府的负债率,最后搞的债太高,会产生好多不良的后果。怎么样能够既保经济项目投资又不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呢?这就需要我们经济学家想办法。办法总是有的。

 

至于刚才讲的医院、学校、养老等等这些我们更能容易找到一个投资回报的办法。有专家讲搞PPP的都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进不去,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些正面的经验。比如某集团去年专门搞PPP,建完以后就交给政府。这家企业一年完成了4千多亿的项目,在中国民营企业里边排到第二位,第一位是华为,第二位就是这家企业。在世界500强里面排到200多位。这两年这家企业从四川、湖南、云南、湖北,这几个地区连续定了几个大单,主要是修路。他们修完以后政府给予补偿。民间还是有这样的很有能力来搞PPP的企业,我们是不是打开眼界来吸引他们进入。


推行PPP模式需要政府各个部门配合和担当


PPP模式的实施涉及到项目的选择,涉及到财政资金的支持,涉及到银行贷款怎么配套。它涉及到多个部门,涉及到规划部门、财政部门和银行,要干成这件事必须要这几个部门配合来干。几个部门要配合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好。另外要敢于担当,选择PPP的项目,选择PPP项目承担的企业,都要敢于担当责任。PPP项目搞成搞不成,搞好搞不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政府,不在这些企业。能不能够吸引民营资金进入,能不能够吸引到国有企业甚至外资的进入,关键是在地方政府,所以地方政府在这个事情上,我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来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用这种PPP模式,来改善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需要创新驱动与规范发展——2017中国PPP投资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