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问题】民企参与PPP顾虑仍存诚信精神和金融建设是关键


来自:石狮市诚信促进会     发表于:2017-09-27 11:18:08     浏览:224次

“PPP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有预计认为,到今年年底,规模能达到13万亿元。但PPP模式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当中也会遇到很多矛盾问题,这也需要我们更好地研究。”9月24日,在2017中国PPP投资论坛上,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国PPP论坛主席孙晓华在分析中国PPP模式发展现状时指出。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传统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职能被剥离,而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又被提出,PPP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快速落地。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入库PPP项目共计约1.35万个,累计投资额达16.3万亿元,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兵团和19个行业领域。

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智库之PPP智库专家赵全厚看来,PPP模式旨在通过在公益性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政府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还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打破垄断、改善项目公司治理结构、防范财政风险等。

民资参与度不高

随着国发〔2014〕43号文等文件的相继发布,负债投资难以为继,政府融资压力加大,PPP模式开始迅速落地。

根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PPP项目需求持续增大,涉及的行业则呈现“遍地开花”之势。自2016年1月末至2017年6月末,月均增长项目386个、投资额4842亿元;而截至今年6月底,共涉及19个领域,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养老、医疗等。

在国家发改委财金司财政处处长关鹏看来,PPP模式的发展,正是在地方政府投资融资模式面临调整和重塑这样的背景下,随着48号文等文件发布,原先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被剥离,政府融资压力加大,而PPP模式可以有效地拓宽城镇化融资渠道,也被认为是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的重要手段。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则认为,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重大任务,而PPP模式是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的根本途径,医疗、养老、教育这些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行业都存在着供给不足的情况,应该把PPP模式落实到这些行业。

尽管PPP市场不断扩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厉以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在多次调研中发现, PPP发展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民营资本对参与PPP项目仍存在顾虑,参与度不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财政部PPP中心数据发现,从2016年12月底到2017年6月底,PPP落地项目签约资本从419家增加至785家,民营企业尽管从163家增加至291家,但占比从39%下降至37.1%,而国有企业占比一直在55%以上。

在厉以宁看来,民营资本参与度不高主要在于民企相对处于劣势,民营资本关心的是盈利而不是公益以及民间资本退出机制不完善,在参与PPP项目中,民间投资者会担心公益性事业和准公益性事业的投资可能亏损及是否可能血本无归。

郑新立亦表示,推行PPP模式,关键在于找到公共产品的价值和基础,有投入有回报,这样的投入才能够进入良性循环。“比如大街上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收费,还有一些可能是收费满足不了它投资回报的需要,这种公共产品需要分析它们的价值补偿,有的是完全可以改变机制,从市场中取得补偿,有一些完全不能通过市场取得补偿。”

此外,有业内人士指出,部分政府不遵守契约精神或也使得民营资本仍存在顾虑,政府应该恪守诚信,即使一些建设周期长的项目遇到政府换届,也不应该搁置此前的PPP项目。

政府信用及金融建设成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深首个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开建,光明小镇投资300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