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微感言】关键词:规范


来自:PPP导向标     发表于:2018-01-08 08:31:19     浏览:225次

2017年PPP领域最让人舒心的是完全政府付费的拉长版BT被遏制,PPP发展将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

尹昱  中国建设银行  耿帅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这一轮PPP最为人诟病是拉长版BT借PPP之名复活,部分不规范的政府付费项目实际是变相融资,扩大了地方政府潜在的债务风险,走到了中央为化解债务风险而推行PPP的反面。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要求,反思了PPP三年来的实践,各方对不规范的政府付费类项目会形成潜在债务风险形成了共识,学术界也检讨了政府付费类项目“可用性付费+少量运维绩效付费"的模式。


2017年对中国PPP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发改委和财政部分别与证监会、央行共同推动PPP领域资产证券化,有助于社会资本在运营期提前阶段性收回投资;两部委建立了PPP专家库,各界专家踊跃为《PPP条例》征求意见稿建言献策;两部委加强PPP咨询机构管理,外资咨询机构重返国内PPP市场;发改委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要求不得以任何名义限制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多个大学成立PPP研究中心,夯实了PPP理论研究基础;商业银行试办特许权质押贷款,沿着项目融资的正确方向迈出了第一步。四季度财政部、国资委和审计署等部门相继发文,揭开了少数地区为追求高增长而泛化PPP的"盖子",戳穿了大型企业过度利用财务杠杆的资本金泡沫,打消中央为地方债务买单和政府兜底的“幻觉”,为下一步PPP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展望2018年,我们有理由相信,PPP发展将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PPP经历了规范的严寒后必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2017年最让我意外的是二手项目占比超过了10%

金永祥  大岳咨询董事长 

 

尽管2017年初我们判断2017年PPP将进入攻坚克难的新阶段,但直到年底几个中央政府机构推出“规范”PPP“组合拳”后我们才感受到寒意,而且感受到的不是攻坚克难,而是“规范”的后果难以预测。


2017年大岳咨询公司新签PPP咨询合同560个左右,较上年度上涨了约30%,多少有点超出了我们年初的预期。分析我们业绩增长的原因,有些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县城合同数占比上升很多;再比如经过几年努力我们进入了江苏省咨询机构库,江苏的业务上了一个台阶;但有一个因素出乎预料,那就是有60多个合同属于二手项目,超过了合同数的10%。这些二手项目主要是些PPP项目进行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原来的咨询公司退出了,地方政府重新选择咨询公司时委托了大岳公司,不仅如此,其中的一些地方政府将当地的后续若干个PPP项目也一并委托给了我们。也许这意味着PPP咨询市场发生了变化。            

     

PPP经过近四年的高速发展,地方政府在认识咨询的作用及评价咨询机构的方法方面越来越成熟,从几年前认为咨询仅仅是走过场价格低最重要,逐步过渡到有一部分地区认识了咨询公司对项目质量的关键作用,相应地开始重视咨询公司的历史经验、在其他地区的口碑、团队的规模与协作、骨干人员的水平和稳定性等等,咨询价格高低的权重大幅下降。冷静想想这种变化是正常的,如果这样的基本问题还想不明白,那么PPP要走多少弯路啊?这应该是地方政府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经过四年的实践,地方政府驾驭PPP的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由此,我们相信PPP会有美好的未来。


咨询市场格局调整可能刚刚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改进聘请咨询公司的方法,对咨询的能力和质量要求会越来越高。对于咨询行业来说,我们一直盼望这一天,但当这天来临的时候压力也很大,建议同行咨询公司早做准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只有靠实力方可在未来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并为PPP行稳致远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7年PPP领域最让我心安的是开始规范PPP

王守清(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博导)

 

自2014年中央力推PPP以来,我国PPP领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无须讳言,也存在很多不规范做法,导致近几个月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几个文件规范PPP。

 

其实,这些文件不是刹车PPP,而是规范PPP,回归PPP初心(如减少政府负债、提高实施效率、改革管理制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等),有利于PPP行稳致远。因为PPP是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公共项目交付模式的国际趋势,全球实践证明,如果PPP实施规范,实现各方“共赢“,是公共项目最好的交付模式之一;但也要了解,PPP只是公共项目的交付模式之一,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是万能钥匙,既不能泛化,更不能不规范运作。

 

PPP项目涉及面广,期限长,不确定性大,合同结构复杂,交易成本高,需要复合型人才,在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等各方目前PPP经验欠缺和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真正懂PPP的咨询(含律师等)提供专业性咨询服务,并坚持职业道德,才能规范运作PPP,体现咨询价值和实现PPP的优点。

 

除了中央部委的规范行动,PPP业界也积极响应,2017年还值得一提的是与知识管理和能力建设相关的两件事:一是9月28日在第二届中国PPP论坛上,由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联合58家高校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PPP论坛(联盟),目前成员数已达63家高校,涵盖了中国几乎所有教研PPP的高校和教师。经过无记名选举,由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任理事长单位兼秘书处,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副理事长单位,18家高校任理事单位,我也很荣幸被全票选为学术委员会主任;12月1-3日秘书处还举办了中国PPP高校论坛第一次师资研讨班,对我国高校PPP相关的教研和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有利于我国PPP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提炼和人才培养。二是10月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联合180多家PPP咨询机构发起成立了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联盟),并于12月22日召开了第一届第一次理事单位会议,选举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任理事长单位兼秘书处,18家咨询机构任副理事长单位,64家任理事单位,将开展相关研讨交流等活动,有利于我国PPP咨询市场的规范发展,打造我国PPP顶级咨询机构,促进我国PPP咨询水平的提高和PPP事业的规范发展。

 

让我们期望PPP更规范的2018年!

2017年PPP领域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转变”

张祺  西南发改人士


2017年是PPP模式有序推进,规范运行的一年,也是创新突破,力求转变的一年。但让人印象最深和感受最多的仍是“转变”。这包括了:


一、投资主体的转变。一是逐步向多元化转变。在此之前,传统的建筑企业尤其是其中的央企或地方国企,是PPP的主力军,但随着国家发改委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的政策文件出台后,极大调动了除传统建筑企业之外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其他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PPP项目的积极性。二是逐步向运营商转变。2017年,随着前期PPP项目的建成运行,无论是政府方还是投资人都认识到,PPP项目的运营环节将成为今后的重点和核心,投资人也逐步由城市建设商转变为城市运营商,TOT类等更注重运营的PPP项目渐渐发力。而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有着比央企、国企更大的优势,民营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项目后续的运营管理当中。



三、融资方面的转变。一是金融机构的转变。过去一年,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不好,加之政府政策放宽,过去“工程企业+基金”主导PPP投资的做法已发生改变,金融机构已积极探索PPP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并开始探索除参股和放贷外,参与主导PPP投资并承担一些风险的做法。二是融资方式的转变。随着投资主体的逐步多元化,市场上出现了更多新兴的融资途径和方式,从传统的银行贷款,到现在的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私募股权基金、信托资金、社保基金等。同时,2017年,国家发改委也规划建立PPP项目投资的二级市场,加大资金投入的流动性,扩大社会资本的退出机制,从而增大PPP项目的投资吸引力,鼓励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PPP项目中。


PPP模式在2017年的诸多创新与转变,正说明了上位政策与现状正在倒逼我国PPP模式由狂热走向理性,由从盲目跟从转向专业审视。那么在经过2014年的开元之年,2015年的突破之年,2016年的争鸣之年和2017年的规范之年后,我们相信2018年将是我国PPP的精益之年。

2017最让我欣慰的是PPP的规范被重视

 薛涛  E20  高级合伙人


2017年的PPP,进展与转折交集,过度与规范交叠,希望与担忧交叉,爆发与紧缩交汇......


为什么PPP在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之后,却又面临着非议?为何被高高举起的规范压的喘不过气?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任何一种改革都会面临着利益格局调整,部分负面评价来自这个原因;


2、中国PPP自身有自身特点和需求(比如融资目标的决定性地位),过度理想化的期望也是一个原因;


3、发展速度过快自然会暴露大量问题,也包括新的利益方的过度利益索取,也因此带来了PPP的异化和泛化,成为这次规范整治的导火索。


因此,看到PPP除了存在问题以外对整个国家发展的意义和这几年取得的成就,坚定继续推进PPP改革的信心和耐心,在这个转折期规范季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背后,最需要改变的是资本市场对PPP乃至政府投融资行为的调整升级,而此恰恰也是任重道远。此外,忽视PPP对产业发展规律的影响和后者对PPP的反作用,是本轮PPP研究的重要盲区,更不用说价格机制的忽视。


此外,最重要的是,不能为了救场忘记了前期被暴露的问题,认真的调整才是真正的救场:抓住PPP的唯一目标是长期公共服务效率提高这一主线,以下两点是我想重点阐述的:


 

2、在非运营类项目中则更要筛选有长期维护压力的项目来推进引入改进(捆绑绩效)后的pfi模式,这类项目适合推进PPP的内在规则是这类项目属性上应该离不开规划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三合一的高强度内在统一需求,离开这个需求,很难让PFI项目做的不像bt、不像以融资为主要目的和不像以工程为核心导向而轻运营。既然PPP要避免融资导向和工程导向,仅仅获得一个物有所值的好工程绝对不是PPP的目标,即便是我们降低标准到适合国情(必须兼顾融资需求)的情况下。

 

对上述两方面如果各方依然不能取得共识,我们PPP的2018年将不会乐观。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财承论证新探——川金91号文评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