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PPP遇上建筑业,我们要讨论的是什么?


来自:凤凰空间     发表于:2018-01-22 04:45:58     浏览:288次

近两年,关于PPP项目的政策东风,可谓接连不断。大到国务院、中共中央,小到地方政府财政部、发改委,均出台了相关的PPP扶持政策,PPP项目如潮水般涌来,人们似乎闻到了新的商机,却又素手无策。本文帮你梳理PPP相关政策、法规,以便帮助建筑企业厘清思路,更好地参与到PPP项目中。

什么是PPP?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这个广义概念,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一分钟读懂PPP的前世今生


PPP在国外


英国是最早采用PPP模式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

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Treaty of Maastricht)的签订及英国在该协议上对降低财政赤字的承诺,促使了英国开始对电力、电信、自来水和煤气等公用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民营化改革,并提出了“私有化无禁区”的概念。

英国的PPP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最为成熟,其运作模式也深刻地影响了欧美、亚太和拉美等国。这些国家也在摸索中建立了适合本国PPP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要件。


PPP在中国

1995年

实施第一个由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的BOT试点项目

2013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改革方向

2014年

《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实施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出台

2015年

《关于市政公用领域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工作的通知》等框架性文件出台

2016年

《关于<开展重大市政工程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创新工作>的通知》等重要举措相继推出。PPP模式迎来爆发期。

爆发期背景:

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国家管理→国家治理)

3、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短期平衡→中长期平衡)

4、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供给不足→有效供给)

2017年

政府工作报告:落实和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完善相关价格、税费等优惠政策,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决不能随意改变约定,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

(图片来源:新华社)

PPP的意义


PPP对建筑企业和建筑从业人员的要求

1、对建筑行业和企业的要求

原有的城镇化建设主要依赖财政、土地的投融资体制,而这种旧体制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亟需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传统的建筑行业生产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国家经济形势和建筑市场构成;政府加快转变职能,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关系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新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要求双方平等参与、公开透明,互利共赢。这些新的历史条件是PPP模式应运而生和爆发的必然因素。在这种历史机遇和市场背景下,面对PPP模式的强势来袭,建筑行业和企业应做好应对挑战和改革的准备。

PPP模式下,建筑企业的角色和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前粗放型单一型的建设者,逐渐会转变为集投资、运营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体。这就要求建筑企业针对自己的生产模式、管理理念和运营思维进行改革、创新。这对于某些急需改革和转型的建筑企业来说,必然要经历阵痛期。

PPP模式对建筑行业人才队伍的构成也会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建筑业从业人员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和发展趋势,必然要主动去提升专业技能、丰富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的建筑业人才,以适应建筑业市场的要求。


2、对建筑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随着PPP模式的逐步推广,建筑行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由单一的建设型实践人才转化为具有专业知识、管理理念和运营思维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建筑业从业人员不断地接受职后教育,丰富知识结构,转变思维观念。要想抓住PPP模式带来的新机遇,建筑业从业人员还是要从自身做起。面对建筑行业和市场的每一次改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把握新机遇,才是最佳选择。

建筑企业如何应对


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

PPP项目对建筑企业提出的要求是综合性的,融、投、建、管、缺一不可。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PPP项目,既要有前期的资本运作能力、规划设计能力、中期的施工建设能力,又要有具备后期运营管理能力,即需具备整合全产业链资源的能力。因此,建筑企业应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构建核心竞争力,要实现由原来单一的施工承包商向投资商、施工承包商和运营服务商的多重角色转变。

做好思维转换的准备:

建筑业发展至今,"重建设轻运营"的短期建设思维根深蒂固,与PPP项目的要求相去甚远。建筑企业在参与PPP项目时,必须转变一直以来适应于短期、暴利项目的惯性思维。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建筑企业参与PPP项目较少,参与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因此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时,很多PPP项目长达二、三十年,建筑企业拿到PPP项目后,一定要做好长期坚守、打持久战的准备。唯有持之以恒,方能业立功成。

做好能力考验的准备:

PPP模式不仅仅是解决政府投入资金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建设、运营等方面的专长,各得其所、各尽所长,共同推动项目更好实施。打铁先要自身硬,建筑企业要更好地参与PPP项目,就要努力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

汇聚PPP财税管理焦点、重点、难点问题,涉及PPP项目全流程、全税种;

多位财税高管工作者和社会财税专家合力编著,首度全方位规范化解读PPP财税管理。

本书主要通过对PPP项目全流程的规范化解读,详细分析了PPP财税管理问题及操作实务要点。

结合典型案例,针对性分析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下的PPP涉税风险及税务处理方案;同时结合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化指引不同时期、不同项目下的 PPP资产管理及财税操作实务。

订购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银行对“PPP停贷”机构内部会议纪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