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审计局称,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政府性债务情况的审计调查,发现各级政府性债务较2014年甄别认定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政府隐性债务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一是债务种类多,界定难度大;二是举借不规范,整改难到位;三、债务金额大,风险系数高。
一、止不住的扩张
时间回到三年前。
2014年10月,财政部下发文件,要求地方对政府性债务进行清理甄别,数万名财政系统人员由此奔赴融资平台核对账目。经过三个月的工作后,地方上报甄别结果。
中央地方讨价还价后,最终将政府债务规模定格为15.4万亿(2014年末)。因为纳入预算,是为显性债务。这意味着中央对此前融资平台举借的债务认账,也意味着未纳入的债务财政不再兜底。正所谓“企业的归企业,政府的归政府”。
由于纳入预算,政府债务规模在2015年-2017年稳中有降,但是另一面隐性债务大规模扩张,尤其是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专项建设基金等工具形成新型隐性债务。
2017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度提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5个月后,财政部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做了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
那么,隐性债务规模多大?风险如何?下一步怎么化解?
据扫雷君了解,地方正在对隐性债务摸底。而从部分地方看,隐性债务的规模堪称“巨大”,其数倍于显性债务。
未来几年,地方要化解这个风险,你准备好了么?
二、密集摸底
检索信息来看,多地在对隐性债务进行摸底,罗列如下:
1月19日,四川绵阳市高新区专题安排部署高新区政府隐性债务摸底调查和清理工作。
1月16日,山东省乳山市政府网站一篇文章称,省里已经从本月1号开始,在全省系统清查各地政府隐性债务情况。
山东济宁市任城区1月9日提出,坚持“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核实”的原则;对全区各部门(单位)的政府隐性债务情况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山东济宁鱼台县1月6日召开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控工作会议。会议称,(将)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排查防控工作,摸清隐性债务底数,找准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积极主动采取各类有效措施。
1月3日,浙江省某县财政局印发通知称,根据《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核查隐性 债务工作的通知》(浙财函[2017]552号),决定在全县范围开展隐性债务核查工作。通知称,本次隐性债务填报以2017年12月31日数据为准。通知还称,这是省财政厅对隐性债务的最后一次确认。
内蒙古呼伦贝尔某市财政局(2017年12月7日)总结称,按限额内债务、隐性债务的统计口径分类甄别。我局成立了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甄别工作小组,对截止2017年11月底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逐笔进行清理甄别,开展核查,摸清债务底数,核实债权债务。
以上仅是部分省份的摸底行动,不排除有更多的省份加入其中。而一些省份已经在2017年就进行过摸底。
三、规模“巨”大
根据前述浙江某县财政局的通知,隐性债务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以非政府债券方式举借(包括各种融资方式)的,用于公益性项目的、最终需由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以及签订协议约定未来财政支出责任事项的金额。其中,其中合法合规的PPP、政府购买服务、应由平台公司自有资金偿还的债务(最终来源为企业自有资金)不属于隐性债务。
从一些地区公布的数据来看,2014年末甄别为政府或有债务的也纳入隐性债务。这部分债务规模在2014年末为8.6万亿。
从数据看,政府债务在2014年末锁定后增长放缓,但由于隐性债务未纳入预算、监管相对宽松,扩张很快。从部分地区的数据看,隐性债务的规模相当高。
某地审计局称,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政府性债务情况的审计调查,发现各级政府性债务较2014年甄别认定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政府隐性债务方面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一是债务种类多,界定难度大;二是举借不规范,整改难到位;三、债务金额大,风险系数高。
前述呼伦贝尔某市统计,截止到2017年11月末,该市债务规模18亿元。其中:限额内债务3亿元,隐性债务15亿元,后者是前者的5倍。
北京市西城区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末,该区显性债务余额为38.07亿元,隐性债务余额为197.91亿(后者是前者的5.1倍)。其中:保障房建设类债务余额77.28亿元、土地一级开发类债务余额45.5亿元、文保修缮类43.40亿元、棚户区改造类债务余额31.73亿元。
宁夏固原某区县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25日,该区县地方政府性债务(应为政府债务)6.96亿。负债率6.8%,债务率35.9%。
而截止2017年11月,该区县融资贷款、国家建设基金及相关单位欠工程款等隐性债务共28.82亿,后者是前者的4.14倍。计入隐性债务后,负债率34.7%,债务率183.5%。
这分别比计入前上升28、147.6个百分点!
四、后续怎么办?
这一轮的摸底不禁让人们想到2014年的摸底。当年摸底后,持续三年超10万亿的地方债置换重塑了融资平台以及商业银行,地方债也成为第一大债券品种。
人们在想,这次摸底后是否会再次开展一轮置换。不过,扫雷君认为基本不可能:
一、这一轮置换主要是置换经甄别确认的非政府债券形式的政府债务。简言之,债务置换针对政府债务(显性债务),隐性债务不在考虑范畴之内。
二、如果置换隐性债务,需要将其确认为政府债务。根据前述地方样本规模,按照隐性债务是显性债务的四倍计算,全国隐性债务的规模将达60万亿左右。加上显性债务,地方债债务率将飙升到400%以上。这将严重影响主权信用,当局不可能予以认定。
当然,一些地方已经指出了摸底的意图。如山东济宁市任城区提出,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排查防控工作,按照“摸清底数、发现问题、评估风险、提出对策”的总体思路进行。
根据前述浙江某县财政局的通知,摸清底数后还要形成隐性债务消化计划,消化时间大约五年。消化的方式包括融资平台转型、实施规范的PPP运作、项目自身收益、盘活存量资产、盘活存量资金、财政性资金等方式。
这几种方式中,融资平台造血能力很强,转型微乎其微;社会资本接盘,问题是社会资本会来么?现在存量16万亿债务,按照4%的利息来算,每年已多出6000亿的开支,财政支付显性债务本息已经捉襟见肘,哪里有多余的资金来偿还隐性债务?
有效的方式可能只有盘活存量资产,但是面对60万亿之巨的隐性债务,化解压力不小。
拆弹不易,违约可能已经在路上。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