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底色偏重、结构偏黑,多年来煤电产业支撑了邹城经济的半壁江山。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对邹城来说迫在眉睫。如何走出“资源陷阱”,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邹城市市长杜庆节表示,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邹城市着力优布局、补短板、增动能、提质效,探索了一些路径,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邹城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优布局方面,依据目前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邹城把现代工业新城、孟子湖新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邹东生态示范区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阵地,大力推进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打造支撑邹城经济跨越崛起的四大增长极。
在补短板方面,邹城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机,投资238亿元重点实施技改项目66个,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97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9家;设立人才科技基金6000万元,新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8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7万家,上缴税金34亿元、增长13%;完成规范化公司制企业改制76家,新三板、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企业新增41家、达到51家;14个项目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8个签约落地,撬动社会投资42亿元。
在增动能方面,邹城市坚持以“四新”促“四化”,实施“四新”经济试点项目32个,相继落地了珞石科技、仰孟高科、上海硅步等新技术、新产业项目,涌现了五康轩、绿鑫春、三仙山等农旅跨界融合新模式,尤其兖矿、荣信、泰玻等骨干企业相继投产达效。新签约产业项目137个,总投资981亿元,比亚迪、富士康、爱奇艺、猪八戒、国泰、李群自动化、太阳宏河二期、鲁抗二期、华为智慧邹城、粤创液晶柔性显示屏、阿里巴巴蚂蚁金服等一批项目也都相继落户邹城。
在提质效方面,邹城研究出台了壮大实体经济、强化创新驱动、繁荣文旅产业等系列政策措施,着力破解各类瓶颈制约,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7.5%,企业个数达到338家,比上年增加40家;新增国家级高新企业7家、达到46家,产值达268亿元;新增利税过千万元企业20家、达到71家。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