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公私合营缘何成为政府,央企,银行的“三国演义”?


来自:工程众包     发表于:2016-07-06 21:58:06     浏览:410次
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首次披露大数据

这是目前国内最权威、最完整、最实用的关于PPP的官方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为了更好地对全国PPP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PPP大市场,2015年3月,根据国务院精神,财政部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搭建了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下称“平台”),旨在对2013年以来全国所有PPP项目实现线上监管,促进PPP项目数据分析、案例分享和及时跟踪了解项目进展信息。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财政部PPP中心授权《中国经济周刊》独家对外公开发布该平台数据。

截至2016年2月29日,全国各地共有7110个PPP项目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总投资约8.3万亿元,涵盖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片区开发、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旅游、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政府基础设施和其他等19个行业。

平台希望未来可以为所有想参与PPP项目的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咨询机构、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最权威、准确的项目库。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查到全国PPP项目的总量、投资总额和行业分布,还可以查询每个项目的名称、所在地、投资额、合作年限、所聘请的咨询机构、所处项目实施阶段等信息,也可以查到正在寻找合作伙伴的各地项目、项目负责人电话等具体实用信息,用大数据的方式高效、便捷地推广和规范中国PPP改革发展。

新建项目7.57万亿元,占比91%

welcome

各地新建的PPP项目总额达到7.57万亿元,约占PPP项目投资额的91%,存量项目约0.73万亿元(约占PPP项目投资额的9%),表明目前我国PPP项目以新建项目为主。

政府补助、付费项目比例逐步提高

按投资额回报机制统计,使用者付费项目总投资约3.47万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2%;可行性缺口补助和政府付费项目总投资分别为3.04万亿元和1.79万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投资的37%和21%。从发展趋势来看,后两种支付模式的比例越来越高,这说明政府花钱方式正在转变,更强调绩效财政,追求少花钱、多办事的物有所值价值目标。

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需求占53.6%

按PPP不同行业项目划分,项目数排在前3位的是市政工程(26%)、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14%)、交通运输(11%);从项目投资来看,仅交通运输和市政工程这两项的投资需求就将近4.45万亿,占总投资需求的53.6%。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PPP项目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且这部分投资数额巨大。未来从PPP数量上看,例如养老(3%)、教育(5%)、医疗卫生(5%)、体育(2%)等领域PPP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78%的项目处于识别阶段,PPP咨询市场需求巨大

在不同实施阶段下PPP项目数量划分上,目前大部分项目处于项目识别阶段数量为5542个,约占总数的78%;项目执行351个,约占总数的5%。这一方面说明大部分PPP项目还处于项目识别和准备之中;另一方面也显示了目前PPP咨询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好的咨询机构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但咨询市场上也存在着互相抄袭、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

山东、贵州等5省份项目投资近4.1万亿,占48.9%

按地域统计,贵州、山东、四川、河南、新疆居项目数前五名,合计4158个,占项目总数的58.5%;山东、贵州、云南、河南、四川居项目投资金额前五名,总计约4.06万亿元,占项目总投资额的48.9%。从PPP项目数量和投资额上可以看出,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省份对于PPP的重视和热情程度更高,相反PPP项目较少的省份集中在两类,一类是经济较发达、财政资金宽裕的直辖市,比如北京、上海;另一类是经济较落后的省份,比如青海等。

尴尬的是,作为公私合营模式的PPP项目鲜少见到民营资本的身影。据元亨数据显示,进入执行阶段的PPP项目中,民营资本涉及的项目只有区区27%。

一张图更能看清民营资本在PPP模式下的困境。在大型交通运输项目、市政工程项目开发中,具有“雄厚实力”的国有资本一枝独秀。在涉及民生的社会保障、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鲜少见到民企的身影。而民营资本只能在相对投资额较小国有资本不愿涉足的文化和养老产业分点残羹冷炙。

为何一些优秀的民营资本在重大建设项目的参与度不高呢?多数分析机构从政策法规、合同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可能是民企参与PPP项目建设较少的直接原因。

1
政府“契约精神”缺失

前几天,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贯彻落实PPP指导意见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透露,当前政企合作项目都是“形似而神不似”,一定程度上在于政府没有作为平等的参与者,缺少“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缺失是民营资本持币观望的最大原因,而作为国有企业完全不会有这种担心,圈项目揽任务是头等大事,违约风险那是几年以后甚至是几个任期之后的事了。
2
企业融资成本高

民企可通过企业债、P2B、私募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获得资金,但其融资成本远远大于银行。银行提供给民企较高贷款利率和较低授信度,不足以达到项目的融资要求。

例如民企要想从银行取得授信的话,会对企业在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出资比例区别对待,国有资本在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占比通常不少于20%,而民营资本在项目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占比不少于25%。

3
国有企业的天然优势

资质较好、融资能力强,这些是多数政府部门根深蒂固的印象,万一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还可以找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解决。而作为相对弱势的民企,承建大型项目的能力还不被政府部门认可。

另外,在当前反腐的高压态势下,政府管理者不愿意给民营企业更多的合作机会,以免被扯上权利寻租的嫌疑。
4
收益偏低
PPP项目设置收益率一般为6%-8%,甚至一些地方设置收益率不高于6%,这个收益也就勉强能够覆盖资金利息,如果项目建造和运营期出现成本大幅超出预算等局面还要独自承担,加上合同期间退出机制的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对民间资本而言看着是肉又担心陷阱,只好敬而远之了。

本文源自财政部,基建通等

由工程众包编辑发布。

本文系本微信号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声明]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专家视点判定是不是PPP项目的十项标准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