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主导的15个项目仅余2个警惕PPP异化为新融资平台
来自:
森墨传媒 发表于:2018-02-10 11:29:38 浏览:297次
据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存量在16.47万亿元左右,这个数字在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并不会掀起太大波澜,然而那些“看不见的债务”才暗含隐忧。
所谓“看不见的债务”,主要是指这轮PPP发展所带来的新的隐性负债。近期发布的《中国社会融资环境报告》指出,“政府PPP基金常采用‘名股实债’模式,PPP模式下的产业投资基金,一般通过股权投资于地方政府纳入到PPP框架下的项目公司,商业银行参与政府基金可以为其带来大量的中间业务收入,但也存在投资回收期与资金来源期限的错配等问题。”
PPP贷款趋紧
本意希望通过建立企业与政府的公平对等关系从而帮平台公司战略转型、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如今却面临着“背锅”地方债务风险的窘境。
2016和2017年可以说是PPP发展的“增长年”,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末,平台收录管理库和储存清单项目共14424个,总投资额超过18万亿元,同比增长34.8%,约占GDP总量的21%;其中国家示范项目697个,累计投资额1.8万亿元,落地597个。PPP强势崛起,正是看中了它“圈钱”的能力,部分地方政府对其格外“厚爱”。
不过,PPP项目资金需求量大、项目周期长等天然属性让它的融资变成一块“试验田”,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边“开辟新天地”,一边被监管层“围追堵截”。
例如基金和商业银行贷款是两种目前最常用的PPP资本金和项目融资方式,但两类资金期限都较短,面对更长的项目周期,展期或滚动成为解决期限错配的常用方式,但存在较高的债务风险隐患。
目前,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观望态度已对部分PPP项目产生了一些影响。据PPP头条消息,目前多家银行对PPP贷款趋于谨慎,其中浦发银行涉及PPP的贷款的确收紧,但尚未停贷,另外中国银行对PPP的态度也明显收紧。业内人士透露,这种情况在地铁建造等政府付费类项目中尤为常见。2018年3月31日乃92号文“大限之日”,届时各参与方才会确认项目是否符合财政部要求,现阶段银行参与PPP项目的气氛自然会“更紧张些”。
融资阻力
不过,参与PPP项目,金融机构作为社会资本还有一条路径,那就是从提供资金支持闷声赚钱的幕后走向台前,变成项目牵头人。
目前财政部和发改委公布的各类文件中,并没有金融机构不能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规定,但这种角色目前并不被看好。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守清评论称,从国际经验看,金融机构可以做PPP股东,我国商业银行不可以进行直接的股权投资,要看如何绕过、是否合规,这样似乎有悖于PPP分担风险的实质,名股实债、兜底回报、拉长BT等问题常见。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