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范实施PPP项目,实现投资目标?5点建议


来自:BIM云     发表于:2018-02-15 16:29:59     浏览:286次

欢迎加小编微信:manguo2018,拉你进行业交流群


1 规范政府行为,发挥主导作用

基础设施项目一般是具有一定垄断性的公益性项目,传统的投资方式是政府投资。PPP模式下,政府仍然要主导其项目立项、合作企业的选择、运行管理标准的制定、收费标准的核准等。不能把PPP简单地理解为政府解决资金困难,“甩包衹”向社会融资。

政府应为PPP项目的实施构建良好的环境:首先应尽快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利益,为项目实施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应是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补偿机制,转变职能,完善约束和问职机制,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与合作企业建立伙伴关系,为企业提供投资回报率担保,如利率担保、价格担保、回购担保、项目唯一性担保等;还要明确主管部门,避免多头管理,针对不同项目的特点,积极创新、探索PPP具体实施模式,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建立PPP项目全过程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履约意识和规范意识,理清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明晰界定权责,切实保障企业、公众合法权益。


2 强化企业管理,提升综合竞争力

企业是PPP项目的具体实施人,承担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工作,应具有较高的融资能力、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技术经验水平、内外协调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PPP项目一般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合作伙伴,因此首先要加大对集法律、经济、财务、管理以及专业技术等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开拓创新,建立专兼职咨询专家库,提高各类建设方案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其次企业要规范经营管理、建立相配套的监督和控制措施,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确保项目资金链正常,通过完善管理、改进技术、规范操作、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加强绩效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积极性,提升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始终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另外要理性评估自身的投标优势,不可为中标而对项目承包风险(特别是重大法律法规缺陷、项目结构不合理和主要合同条款漏洞)大办大揽。


3 科学确定策划项目,合作共蠃

PPP项目强调资源优化配置,政企长期紧密合作,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政府要充分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合法性、潜在市场收益和财政的承受力;投资方应选择具有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率的项目,并选择具有较强契约精神和财政实力的地方政府合作。应高度重视 PPP项目结构策划,充分考虑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和有限盈利性,量化分析回报机制、融资需求,设计好盈利模式,必要时政府需要投入一些资金来补贴项目运营。实践证明,只有当项目潜在的“使用者付费”超过或者可以补偿总投资时,才能获得成功。

政企双方应通过沟通协调,理性分析项目,合理确定项目目标定位、项目实施路线图与框架协议条款,完善监督机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保障计划,基于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将各自的目标转变为共同目标,实现多方共赢。


4 规范合同条款,提高履约意识

在政企合作过程中,政府和投资人是平等主体,二者间是一种伙伴关系。在合作中要不断创新,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分担、利益分配、运营期质量和价格监督、提前终止奖惩条款、合作方退出机制、争议友好解决条款等,均以书面形式在合同中明确。政府可以适当参股,形成制约机制,以提高项目透明度、减少成本浪费,提高投资效益,增加合作灵活性。

PPP模式不只是单一的融资手段,更是一种管理方式,双方都要诚实守信、全面履行合同约定。政府需要转变职能,严格遵守契约精神,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充分利用公共产品服务价格机制、政策调整机制、税收金融优惠措施等,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均衡各方收益,确保公众利益。投资方应充分履行在项目投资、设计标准、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承诺,应根据市场环境和项目的变更设定动态调节机制,确保应有的收益率。


5 加强监督管理,有效控制风险

PPP项目的专业技术性强、干扰影响因素多、风险大,切实加强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行政人员管理很容易导致项目失败,因此一方面要聘请、培训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聘请专业机构,组建联合管理机构,采取恰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监管流程和奖罚措施,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规范推进。一些失败的典型案例表明,如果缺乏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监管,投资人可能会铺张浪费、把部分项目成本转嫁到社会和消费者身上、降低服务标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可能会不守信用、违背承诺,削弱投资者信心,导致私人投资裹足不前。

要建立公平、有效的利益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培训,将项目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维保等全寿命周期工作系统分析和整合,找出潜在风险点,根据工作性质、特点,将风险由最有能力应对的参与者承担。不可抗力风险由双方共同承担;采取措施有效防范投资者的围标、串标和“低价竞标”风险;完善项目投融资方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考察,降低融资的风险;在特许权协议中限制政治风险、政府不守信风险、政策及法律方面风险、合理分解项目经济性。

(来源:《建筑经济》-《基础设施PPP项目典型案例分析及建议》,作者:刘如兵,苏南,冯春红)

BIM云

今日头条号:建筑云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需关注三大问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