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7年,包括食品饮料、生物医疗、文化娱乐、商贸零售等与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发展迅猛,消费对GDP的贡献创下近年来新高,如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占到58.8%。就二级市场而言,2017年“喝酒吃药”板块的涨幅也颇为可观。
中国经济转型必然带来持续的消费升级,因此,2018年我们依然看好大消费。
一、看好大消费的逻辑
第一大逻辑: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投资增速下降将是长期趋势。201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降至7.2%,已低于GDP名义增速,也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而在10年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24%,远超GDP增速。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已从追求高增长步入到追求高质量阶段,去年11月以来,财政部、国资委和发改委先后出台规范PPP项目的监管意见,金融机构对PPP的态度也逐渐谨慎,近期更有银行对PPP项目融资全面暂停;此外,在融资成本不断走高的情况下,房地产的投资增速也将下降。因此,估计今年的投资增速还将下降,尤其是基建投资增速回落会更明显。
2017年6.9%的GDP增速中,净出口贡献了0.6个百分点,在欧美经济复苏步伐有所放缓、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估计2018年出口增速会有所下滑,对GDP增长的贡献也会减少。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对消费的依赖度会进一步提高,为了防止经济回落幅度过大,2018年或许会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
第二大逻辑:经济转型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上行是必然趋势。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2018年将继续上行。此外,第三产业增加值中,2017年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占比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两者的增速分别只有4.5%和5.6%,均低于第三产业8%的增速。
金融和地产占比的下降,反映了让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举措有了明显成效,即原先在金融领域内资金空转的问题会有所改观,2017年末M2增速降至8.2%,意味着表外业务规模的下降。2018年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减,仍将会有资金退出金融领域,这对提振消费或是有利的。
第三大逻辑: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消费上升,“储蓄”下降。中国是全球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0年以后,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见顶回落,或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有关。人口结构变化对促进消费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居民储蓄率会缓慢下降,消费率会相应提升,类似日本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居民收入按年龄段划分,最高的应为60-70后群体,随着他们步入职业生涯的后期,在保健养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势必会增加;而对于收入水平相对不高的80-90后群体而言,他们更能接受现代人的超前消费理念,即信用消费。
据统计,过去10年,居民杠杆率水平大约提高了一倍左右,2017年消费性贷款ABS和信用卡贷款ABS分别发行837亿元和 6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6倍和 3.66倍。
二、回顾过去两年中国经济特征
不难发现,2016年中国经济稳增长靠投资,消费的亮点是乘用车(1.5升排量的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2017年中国经济稳增长靠出口(若剔除净出口因素,GDP增速只有6.3%),消费的亮点是与住房相关的消费,如家具、家电、家装等。
那么,2018年这些依靠和亮点似乎都有点退缩,如投资增速会继续回落,出口不会比2017年更好。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到存量主导时代,与汽车、住房相关的消费增速一定还会下降。
基于上述判断,2018年中国经济将更依赖消费,若消费中的住房、汽车消费增速放缓的话,就必须要通过政策刺激才能提升消费总量。
如前所述,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相关性较大。过去两年都是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平均水平,那么,2018年就应该考虑如何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了。
尽管消灭贫困人口是今后三年的政策重心,但贫困人口占比已经很低了,即便实现全面脱贫目标,对于消费的正向作用还是比较有限,而中低收入群体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0%,这才是消费的主力。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只能从税收优惠、社保增加等方面予以局部改善。由于民营企业对就业的贡献要占到80%以上,但这些年来民间投资增速下降明显,这对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显然是不利的。2017年民间投资实际增速只有4.5%,因此,如何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来防止民间投资下滑过快,尤为必要。
2018年应该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政策,尤其在大众消费增长较快的领域,如降低消费税等。
预计2018年全国房价的整体涨幅减小,商品房销量也会下降,这意味着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速放缓,也就是说,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将会有所回落。
基于此,估计2018年高端消费的增速会有所下降。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在消费类资产的配置上,是否应该更倾向于大众消费类的权益资产?
此外,服务消费的增速一定会远超实物消费,这也是消费升级的一个典型特征。如,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比上年增长超过13%,旅游总收入超过5.3万亿元。由于服务消费的价格涨幅也远超生活资料的价格涨幅,估计2018年服务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这也成为增加配置服务类消费资产的逻辑。
比较2016年与2017年这两年的消费数据,发现很少消费品的销量增速低于消费额的增速,这不完全是消费品涨价的因素,因为生活资料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更为明显,倒是可能与消费升级有关。
有能力让消费品升级换代,同时保持销量不减的生产企业,多属于行业内市场份额较高的企业,或龙头企业。
在存量经济主导下,消费品的销量增长空间将越来越有限,行业内的众多企业一定会出现分化现象,强者恒强、优胜劣汰。
因此,与10年前相比,一荣俱荣的现象已经成为过去,行业分化会更加激烈,在配置资产时,选择行业龙头更有可能获得溢价。
(本文作者为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