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资产质量PPP资产证券化才能叫座


来自:产业金融俱乐部     发表于:2018-02-23 07:51:52     浏览:248次

PPP资产证券化提升资产流动性的首要目的是融资。资产证券化确实为PPP项目退出提供了一种渠道,但社会资本方退出的是资金,而非股权。在PPP项目资产证券化中,社会资本方仍须履行PPP合同规定的各项承诺和义务,不能借资产证券化向外转移项目运营责任。因此,增加资产流动性仍然以增加PPP项目融资可得性为主要考量。

    

实现PPP项目规范管理的前提是资产证券化能满足项目融资需求。如果PPP资产证券化无法以更有利的成本获得资金,原始权益人就没有积极性在市场上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
    

市场参与主体能否从资产证券化中获益,决定了市场各方的参与热情,以及PPP资产证券化能否大规模推广落地。对于原始权益人而言,只有资产证券化能够帮助其实现以更低成本融资置换高成本融资、降低PPP项目整体融资成本的目的,才有足够动力去发行PPP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是PPP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这意味着PPP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必须低于银行贷款成本,才能持续激发PPP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热情。
    

2017年以来,资金成本急剧上升,PPP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成本优势明显缩小,甚至出现成本倒挂现象,导致PPP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热情不足。比如,与2017年1月份相比,2017年12月份银行间货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增加了55个BP(基点),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增加了63个BP,债券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在金融市场利率波动、资金供求变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7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利率整体呈现上行趋势。


提升基础资产质量是PPP资产证券化的第一要务

基础资产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核心,基础资产的风险直接反映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之中,而风险大小也将决定风险溢价和融资成本高低。因此,要使PPP资产证券化具有成本上的优势,提升基础资产质量应是第一要务。
    

一是重点推进以使用者付费模式下收费收益权为主要基础资产类型的PPP资产证券化产品。尽管《资产证券化业务基础资产负面清单指引》将PPP模式下的财政补贴收入排除在基础资产的负面清单外,但此类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的稳定性受地方政府的财力水平、履约能力和意愿等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较大,合规性要求也更高。投资人对此类基础资产是否认同还存在不确定性,风险溢价可能较高。目前已经成功发行的PPP资产证券化产品中,绝大多数为使用者付费模式下基础设施收费收益权,仅一支产品完全以政府付费收入作为基础资产。
    

二是重视原始权益人持续经营能力。PPP项目基础资产和原始权益人有高度的关联性,尤其是现金流涉及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的PPP项目,在按绩效付费机制的约束下,如果原始权益人没有持续经营能力,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是很难持续的,基础资产质量也会恶化。发改投资〔2016〕2698号明确提出将“项目已建成并正常运营2年以上”作为开展资产证券化融资的PPP项目筛选条件,表面上看该条件限定的是运营年限,但本质上仍然是对原始权益人持续经营能力提出的要求。借助正常运营期间的现金流表现,可以对原始权益人持续经营能力作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PPP项目基础资产未来现金流表现进行合理预测。
    

三是加强PPP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环境的建设。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SPV(特殊目的实体)、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等环节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导致PPP资产证券化和一般资产证券化一样面临着无法真正实现“真实出售、破产隔离”的困境,亟需在专门、统一的资产证券化法律框架下进行明确规定。此外,PPP资产证券化中经营权难以随收益权转移而转让、PPP项目交易结构相对特殊、基础资产涉及大量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等特殊问题,可能加大基础资产风险隐患、降低投资人的认可度,也非常有必要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细则中加以明确和规范。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吴有红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警惕!未来10年,世界可能的大变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