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2018年:继续看好大消费的逻辑与事实


来自:天诺财富     发表于:2018-02-27 08:31:34     浏览:222次

回顾过去一年,包括食品饮料、生物医疗、文化娱乐、商贸零售等与消费密切相关的行业发展迅猛,消费对GDP的贡献创下近年来新高,如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占到58.8%。就二级市场而言,2017年“喝酒吃药”板块的涨幅也颇为可观。本人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必然带来持续的消费升级,因此,2018年依然看好大消费。

宏观层面看好大消费的三大逻辑

第一大逻辑,中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投资增速下降将是长期趋势。2017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下降,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而在10年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远超GDP增速。

中国经济已从追求高增长步入到追求高质量阶段,去年11月以来,财政部、国资委和发改委先后出台规范PPP项目的监管意见,金融机构对PPP的态度也逐渐谨慎;此外,在融资成本不断走高的情况下,房地产的投资增速也将下降。因此,估计今年的投资增速还将下降,尤其是基建投资增速回落会更明显。

在欧美经济复苏步伐有所放缓、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估计2018年出口增速会有所下滑,对GDP增长的贡献也会减少。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对消费的依赖度会进一步提高。

第二大逻辑,经济转型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上行是必然趋势。此外,第三产业增加值中,2017年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占比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

金融和地产占比的下降,反映了让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举措有了明显成效,即原先在金融领域内资金空转的问题会有所改观,2017年末M2增速降至8.2%,意味着表外业务规模的下降。2018年金融监管的力度不减,仍将会有资金退出金融领域,这对提振消费或是有利的。

第三大逻辑,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消费上升,“储蓄”下降。中国是全球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0年以后,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见顶回落。人口结构变化对促进消费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居民储蓄率会缓慢下降,消费率会相应提升,类似日本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居民收入按年龄段划分,最高的应为“60后”和“70后”群体,随着他们步入职业生涯的后期,在保健养老、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势必会增加;而对于收入水平相对不高的“80后”、“90后”群体而言,他们更能接受现代人的超前消费理念,即信用消费。据统计,过去10年,居民杠杆率水平大约提高了一倍左右,2017年消费性贷款ABS和信用卡贷款ABS分别发行837亿元和6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6倍和3.66倍。

总之,上述看好大消费的三大逻辑之间,都是彼此关联的,都反映了在居民人均收入步入到中等以上水平后,在服务业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加深的背景下,经济转型会不断升级,消费主导经济增长模式已初现端倪。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度还比较高,但从资产配置的角度看,应该着眼于消费主导经济的未来。

消费热点在哪里:用宏观数据揭示事实

2018年大消费展望——鼓励消费政策可期

回顾过去两年中国经济特征,不难发现,2016年中国经济稳增长靠投资,消费的亮点是乘用车(1.5升排量的购置税减半征收政策);2017年中国经济稳增长靠出口,消费的亮点是与住房相关的消费,如家具、家电、家装等。那么,2018年这些依靠和亮点似乎都有点退缩,随着中国经济步入到存量主导时代,与汽车、住房相关的消费增速一定还会下降。

基于上述判断,2018年中国经济将更依赖消费,若消费中的住房、汽车消费增速放缓的话,就必须要通过刺激才能提升消费总量了。如前所述,消费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相关性较大。

但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仍是经济发展中的一道难题,只能从税收优惠、社保增加等方面予以局部改善。由于民营企业对就业的贡献要占到80%以上,如何采取更有力的举措促进民间投资,尤为必要。

2018年也应该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政策,尤其在大众消费增长较快的领域,应该制定更为具体的政策。

预计2018年全国房价的整体涨幅应减小,商品房销量也应该下降,这意味着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速放缓,也就是说,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将会有所回落。基于此,估计2018年高端消费的增速会有所下降。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在消费类资产的配置上,是否应该更倾向于大众消费类的权益资产?

此外,服务消费的增速可能会超实物消费,这也是消费升级的一个典型特征。如,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和旅游总收入的增速就比较受瞩目。由于服务消费的价格涨幅也远超生活资料的价格涨幅,估计2018年服务价格还将进一步上涨,这也成为增加配置服务类消费资产的逻辑。

有能力让消费品升级换代,同时保持销量不减的生产企业,多属于行业内市场份额较高的企业,或龙头企业。在存量经济主导下,消费品的销量增长空间将越来越有限,行业内的众多企业可能会出现分化现象,强者恒强、优胜劣汰。因此,在配置资产时,选择行业龙头更有可能获得溢价。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瀚亚研究丨凭什么说中国越来越强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