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力打压
前段时间,关于传统股权投资和币圈割韭菜哪个更高级,说的是非常真心了:
“说实话,只要是成功投资人,都是有参与成功的IPO,也就是参与割韭菜,因为大部分IPO以后都是再也回不到IPO价格的。股市里面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上市完股东套现走人,能够继续干活给投资人回报的公司真不多。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股民要买股票?因为有亚马逊的千倍神话,有腾讯的600倍神话,很多人还是希望自己能买到这样股票。”
坦诚说自己是在割韭菜的投资人,真的不多了。新时代已经来临:消费成为拉动GDP主力,服务业将占社会主导,要从卖产品走向卖服务。但无论时代如何变更,由人构成的社会,赚钱逻辑从来没有变过。
就像网上的一个段子,说当下中国最好的生意,概括起来无非就是:
向少年卖娱乐;
向少妇卖仁波切;
向老女人卖青春;
向中年男人卖鄙视;
向老男人卖健康;
向上班族卖焦虑;
向玩知乎的卖知识;
向看微博的人卖无聊;
向玩游戏的人卖装备;
以及向中产阶级兜售生活方式。
都说商人赚钱是要满足社会供需,研究人的需求。其实,这么说还不够直接,应该翻译一下:卖给客人他没有的,如果他觉得自己什么都有,就创造概念,让他觉得自己没有。
1、能力打压
有一种说法,叫一个人的财富就是认知变现,但从赚取财富角度来讲,还是讲究能力正匹配的,而能力不仅有认知,它包含:认知加执行力。
但认知并不是知道的越多越好,而是在这个混沌无序的世界,看谁对世界的理解更接近真相。不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按照认知结果和执行力,可以将人分为四类:
A:接近真相且执行力强;
B:接近真相但执行力弱;
C:认知模糊但执行力强;
D:认知模糊且执行力弱;
这就使大家在赚钱时,有了千差万别。
A类就是优秀玩家赢者通吃,但这类人往往不会诉诸真相,因为真相可能极度残忍、逆人性;
B类可能不会太惨也好不到哪去,每天想法不断却不断哀叹;
C类总认为自己认知的是对的,却不知过得好是因为执行力强,却总在认知这一块偶尔跳出来唱反调;
最终,A、B、C都会发现,我们三个之间相互赚钱太难,还是大家一起赚D的钱吧。不管是卖商品还是兜售知识,你看,赚钱的逻辑,终究还是个人综合实力的打压。
2、赚取落差
春节刚过,有朋友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问一下最近从春节旅游来看,比往年都异常火爆,由于人们的收入都比以前多,还是其他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一开始想抖个机灵,说是因为今年春节联欢晚会太难看了,后来还是从多个角度来说:
1、中国人还是有钱;
2、国民消费单一性的可怕共振;
3、景区和游客间极度的供需不平衡;
谁都不能忽视中国有13亿人口。不论网上再怎么吐槽,这亿万人口每人稍微花点钱,就足以迸发出强劲的动能。而国民消费指向并没有呈现多样性,单一导向明显,所以买什么都是一阵风,呼啦啦的,上到买股票买基金,下到买皮草,开个黄焖鸡、炒酸奶,都是如此。
无论微观怎么解释,宏观层面,永远绕不开:赚钱就是赚人们的体验落差。
中国的商业史,就是一部国人体验落差的历史。农村人想要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到城里人体验农村人生活,渗透衣食住行。
最开始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穷二白,粗茶淡饭。落差的另一端就是山珍海味,各种商品。于是,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高端商品成为主流,一家美国家庭全景图,就是每个国人的奋斗目标:冰箱、彩电、沙发、汽车……
而到今天,随着城镇化到中后期,越来越多人已经住进城市,落差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城里人又想体验农村人的生活,于是,买农家菜、土特产,回到乡野旅游,住农家乐,开始兴起。
你看那些直播平台,什么挖田鼠,逮野兔,都成了热门,一个个城里孩子在屏幕前敲着“快逮个田鼠,我给你打钱”,这是农村出身的孩子无法理解的。社会落差在改变。
所以,发展到今天,13亿人口已经不能用单一落差来归类了。因为中国人可能已经分为:
未脱离农业的人口;
半脱离半城市人口;
完全城市化的人口;
所以,他们的体验落差各不相同:
依然期待山珍海味的农业人口,买各种高大上;
偶尔买些高大上,偶尔回归田野的,结果两头都想有,好像两头都没有;
体验乡野生活,看农家杀猪也是个稀罕,学手工织造;
所以你看,建设特色小镇和做消费升级,都是在尽可能扩展落差的两端。越往后,落差的大头也将会在最后一条,因为中国的商业已经触及了人类社会的天花板,向上已经无多大空间。所以很多做工业化商品生意的,生意不如以前了,反而那些田间地头的东西,非常火爆。
一切,都是人口结构主导的落差。
时代在变,不管过去还是将来,赚钱的逻辑,从未变过。因为参与商业买卖的,永远是人。
【延伸阅读】 浅析“独角兽” 背后的资本推手
“忽如一夜春风来”,独角兽企业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各类版本的独角兽名单与“自说自话”的界定标准让人眼花缭乱,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等超级“独角兽”如何回归更是搅起“一池春水”。
在资本市场的大力追捧下,“独角兽”的盛宴仿佛已经开启。但是,没有哪家创业企业一开始就具备独角兽的气质,大多数创业企业的归宿是走向消亡或成为“小老头”企业(业务维持或消退),少数企业能跳过死亡之谷,成为体量小、潜力大的“瞪羚”企业,只有极少数的优秀“瞪羚”能够崛起为引领产业变革、创新的“独角兽”。
独角兽企业在尚未成长起来之前,究竟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稚嫩的初创企业成长成独角兽级别的企业?
毫无疑问,除了优秀团队和优秀创业企业基础之外,隐身于各类独角兽企业身后的以股权投资为代表的风险投资机制是重要的推手,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畅通的资本化途径使其成为重要的加速器。
实际上,天使投资、创投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是很多独角兽公司初创期、上市前重要的“血库”和培育者。众多股权投资机构的天职和使命就是发现和培养更多有潜力的企业成为独角兽,憧憬投出独角兽从而“名利双收”。
而多数独角兽企业先后获得众多股权投资机构的资金与支持,业务规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爆发性增长。近些年来快速崛起的各种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背后都有着各路股权投资的身影,从谷歌、亚马逊到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都是在创投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的支持下迅速成长并成为国际巨头……
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直接有效的专业化机制,股权投资用市场力量牵引资本服务创新经济,从源头开始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把社会资本导向新兴战略性产业、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创业型企业等投资不足的领域,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任编辑:wd308)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