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桐城|50.61亿元!财政助力滚动实施50项民生工程


来自:最桐城     发表于:2018-03-27 15:08:29     浏览:298次

财政局:服务供给侧改革 助力民生保发展

来源|桐城报

 

市财政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引领、强化民生事业保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财政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资金支持,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017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6.37亿元,同比增长8.9 %2017年全市税收收入入库21.9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了83%,是五年来的最高水平,比2016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45.17亿元,比上年多支6.6亿元,是2013年的1.35倍。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财政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五年来,坚持压减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全市“三公”经费由2013年的4964万元下降至2017年的2803万元,年均降幅13.3%。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实现快速增长,2017年达到39.56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总额的88%,年均增长8.5%。同时,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有效保障。

 

民生保障水平快速提升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围绕“扶、建、救、保”四大路径,先后筹措资金1.5亿元,全面实施“增收、就业、基础设施完善、救助、兜底”五大计划,落实脱贫攻坚“十大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1.4万人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民生工程实施顺利。201732项民生工程支出13.6亿元,将近全市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五年来,坚持把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改善民生上,补齐民生短板,累计投入资金50.61亿元,滚动实施了50项民生工程建设,五保、低保、医保等救助补助标准不断提高,财政的兜底作用日益明显;农村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养老、就业等民生工程持续实施,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全面落实教育支出法定增长要求,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投入资金近2亿元,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生态保护持续发力。五年来,投入资金4687.75万元,在全市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安排资金3881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全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兑付资金947.69万元,补贴971辆提前淘汰的黄标车;拨付资金230万元,支持燃煤锅炉淘汰、企业废气治理等工作开展;拨付资金5144万元,推进林业质量提升、长江防护林、血防林以及农业综合血防等工程建设。


 

财政引领作用愈加有力

 

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用足、用活各项财政政策,支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了“1+38”扶持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积极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推进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五年来,通过“营改增”试点,取消、免征、停征和减征一批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负担大幅减轻。同时,拨付产业奖补资金9445万元,对一批制造强省、促进工业、绿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发展项目进行了扶持。

 

不断优化财政金融政策。累计投入铺底资金5000万元,先后帮助32家企业办理助保金贷款17.6亿元;累计投入风险补偿金990万元,帮助77家涉农企业融资3870万元;注资银桥担保公司4847万元,支持和规范“政银担”、“税融通”业务发展,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同时,设立了首期规模为1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上市。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推进创业创新。设立1100万元的创业担保基金,发放小额创业担保贷款1.48亿元,安排贴息资金2451万元,推动大众创业,支持万众创新;先后拨付资金1474万元,支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先后推动落地东部新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G206小关至桐城段公路改()建工程等9PPP项目,提升了桐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力促进了桐城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

 

五年来,在全力推进城市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解决“出行难”、“吃水难”、“增产难”等难题,积极筹措资金7.5亿元,支持建设农村畅通工程1282公里,解决12.97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9.6万亩高标准农田整治;拨付资金1.23亿元,支持208个村()完成了1056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

 

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党对农村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拨付资金1.5亿元,保障村级基层党建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并及时提高了村干部工资待遇;筹措资金2893万元,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支持加快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盘活“三资”、惠及“三农”;扎实做好惠农补贴兑付工作,累计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类补贴15.17亿元。

 

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拨付资金1.9亿元,支持12个镇83个中心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开展“三大革命”,基本完成了陈年垃圾集中清运,完成了809户农村厕所改造和南部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投入资金1亿元,开通了13条农村公交班线,推动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深入推进。初步建立起一套框架体系完整、内容有机结合、运转高效有序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机制。全面推行预决算公开,建立了公开统一平台,扩大了公开范围,细化了公开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建立了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支付改革受到广泛支持,2017年,公务卡支付额首次超过授权支付额;“营改增”试点全面铺开,推动了试点行业经济效益提升,增强了发展后劲;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限额管理、预算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一系列制度执行有力,存量债务置换工作得到财政部推介。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破冰。初步建立起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制度,持续整顿、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秩序,完成了经营性资产和产权证的移交,全面启动国有房产公开招租工作。

 

政府采购范围、规模持续扩大。“宜采商城”正式上线运行,政府采购合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融资建设成效初显。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深入推进。全市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全部通过社保渠道发放。




更多文章:

中国隐逸文化名山:龙眠山

引江济淮给安徽带来什么?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项目全过程要点解析---政府的痛点及解决方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