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多地积极推进第三方治理
为进一步推行第三方治理模式,并对第三方治理推行工作提出专业化意见,指导全国各地开展相关工作,原环境保护部于2017年8月出台了《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
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第一批)的通知》。在面向全国征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经过评估、总结,推荐了中煤旭阳焦化污水第三方治理、衡水工业新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无锡市芦村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艺改造、安徽宜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贸国际纺织工业城污水处理、大连市毛茔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等6个案例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典型案例(第一批),供各地在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工作过程中参考借鉴。
继2015年和2016年多个地方政府制定公布了本地区的第三方治理指导、实施意见后,贵阳、北京、河北、湖南等地2017年也颁布实施了第三方治理的相关政策。
贵阳市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从推进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创新企业第三方治理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对贵阳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作出安排。
为落实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施意见》,持续深入探索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11月印发《关于开展北京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第二批试点工作的通知》。随文印发《北京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项目名单(第二批)》和《北京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管理办法》。
河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河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进行讨论时,与会委员认为,“应在条例草案中增加推行水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内容,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水污染防治领域,提高治理专业化水平和治理效果”。
2017年7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由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起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条例(征求意见稿)》,共7章50条6万余字,对PPP的适用范围、项目发起、实施、监督管理、争议解决以及违反条例需承担的法律责任都作出了规定,这标志着我国PPP立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PPP项目顺利开展提供了政策、资金方面的可持续保障,约束了政府行为,提高了民营资本参与积极性。此外,为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财政部建立了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信息平台及项目库,使PPP项目在阳光下运行,有效推动更多项目“真做PPP”和“做真PPP”。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鼓励民间资本规范有序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更好发展,201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从做好民营企业PPP项目推介工作、设定社会资本方选择标准、依法签订规范有效全面的PPP项目合同、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提高咨询机构PPP业务能力、评选民间资本PPP项目典型案例、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为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创造了良好环境。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重大市政工程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创新工作的通知》,2017年2月两部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大市政工程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创新工作的通知》,在各地申报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开展PPP创新工作的重点中小城市名单,在部分省份选择了两个城市开展PPP创新工作,并在安徽和湖南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PPP创新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PPP项目数额大、落地率高,绿色低碳项目备受重视。根据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数据,截至2017年11月,全国PPP项目6806个,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已达485个,占项目库总项目数量的7.13%,仅次于市政工程、交通运输,位居第三。
截至2017年9月末,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二级行业中,综合治理类项目落地149个,投资额2222亿元,分别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落地项目总数和投资额的84.2%和90%。管理库中绿色低碳项目3829个,投资额3.9万亿元,占同口径全国总数的比重分别56.5%和38.4%,环比项目数净增466个,投资额净增4676亿元,二者占比均降低0.4个百分点;同比项目数净增1357个,投资额净增11679亿元,占比降低1.4和1.6个百分点。
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2017年7月1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农业部、原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提出在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全方位引入市场机制,推进PPP模式应用,对污水和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处置各环节进行系统整合,实现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和垃圾处理清洁邻利,有效实施绩效考核和按效付费,通过PPP模式提升相关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
“环境医院”治理模式为国内外区域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与系统服务
江苏宜兴建立“环境医院”提升园区环境治理水平。江苏宜兴环科园将企业与人才、技术与资本进行深度融合,建立一站式环境综合服务,推出“环境医院”治理模式。政府和排污企业是“患者”,具体环境问题是“疾病”,环保企业是“医生”,各种环保设备是“药品”。目前,“环境医院”已初步构建诊断、检验检测、设计、技术、标准化装备、工程化、技术项目信息、风险管理及投资9大平台。专科门诊则形成污水处理、给水处理、固废资源化、污泥处置、土壤修复、流域生态治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废气噪声治理、环保物联网等“13+1”的组织机构框架。
目前,园区与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8个国家建立了清洁技术对接中心,并与20多个国家在新能源、环保清洁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对接,在国际技术及市场方面优势明显。
在区域合作和战略布局上,“中宜环境医院”在哈尔滨、成都、昆明等多个城市合作组建了环境医院分院,仅在国内承德、昆明、武胜等地就先后签署了总投资达300亿元的区域环境治理订单。“中宜环境医院”的模式吸引了上合组织、中非中心、东盟中心三大国际平台,也形成了合作意向,将继续为国内外区域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与系统服务。
浙江开设“环境医院”为企业环境管理提供专业化第三方服务。2013年,浙江衢州启动“智慧环保”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出13家环境影响评价单位、16家环境监测机构、5家环保在线运维机构、5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和50余家环保企业。“智慧环保”综合平台整合集纳了污染源综合管理、环境质量感知、环境地理信息、环境综合执法与监管、危废全过程监管、规模畜禽养殖场监管、城镇污水处理厂监管、集中式饮用水源监管、机动车排气监管、刷卡排污、环保综合业务、河长制信息管理、爱环保APP、五水共治共建生态家园服务平台等14个系统。
2016年6月,“智慧环保”一大衍生成果——浙江省首家“环境医院”正式挂牌成立。“环境医院”依托浙江省环科院和省环境监测中心,开设水污染防治科、气污染防治科、辐射污染防治科、监测科、环评服务中心等“专科门诊”,由40多名省级专家“坐诊”。
“环境医院”有两大功能,一是政府购买服务,实现第三方监管;二是企业根据需求,购买专业环保服务,通过“环境医院”提供的“保姆式”服务,解决企业环境问题,规范排污行为,改善环境质量。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