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政府有PPP的动力?


来自:北京泓创智胜咨询有限公司     发表于:2018-05-17 18:17:19     浏览:195次

     PPP模式的典型模式中,社会企业成立项目公司,作为EPC,其实也是全部委托第三方来做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政府不仅要回购,而且后期还会算入社会资金的收益。为什么政府不通过自己的城投公司来做EPC?如果是资金问题的话,政府回购也还是需要资金的呀?

回答:

     作者:杨佳    来源:知乎

PPP生态圈里主体太多,这里只针对问题说说政府方,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做PPP的动力又不太一样,就分开说一说。

中央——中央政府和财政部

对于中央政府和财政部,PPP的基本逻辑,或其基本价值,即为“让社会资本为政府负债”。

更早的背景这里不做详述,只看国发【2014】43号文。文件名为《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着重点就是“减少地方政府负债风险”,文件提出了很多具体办法,其中一条就是“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这里的逻辑很明白:地方政府不要再负债了——不能负债,那还要做事又没钱怎么办?——你可以找别人负债帮你做。甚至在43号文的第六条“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中明确指出“对在建项目确实没有其他建设资金来源的,应主要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和地方政府债券解决后续融资”。

基于中央的这个诉求,我国的PPP项目和国外的同类项目相比就呈现出一个重要的不同点:PPP项目决不能让参与合作的政府负债。具体体现有两个:

  1. 政府在PPP项目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应当低于 50%(依据财金【2014】156号附件《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

  2. 地方政府用于PPP项目的付费总额度收到严格管控,具体为每年不超过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0%(依据财金【2014】113号文)。

以上两个要求,一个是为了避免在PPP项目公司融资时地方政府成了负债主体,另一个是在政府付费总量上进行控制,以避免未来产生新负债的风险。

中央的目标很明确,但在2014年43号文出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目标达成的效果并不好,因为很多央企冲了进来……

地方——市县为主的地方政府

对于地方政府,尤其是负有具体建设发展责任的市县级政府(省级政府毕竟偏宏观,诉求稍有不同),对中央推行的PPP模式一开始是不太乐意执行的。毕竟地方要发展,在位者要政绩,所有这些动作都要用钱。而融资、负债,用未来的钱做现在的事,这是地方政府最直接不过的诉求。而PPP模式的推广(也包括43号文相关的一系列其他政府融资监管措施),让地方政府融资的便捷程度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但凡找得到任何其他的融资渠道(这里要说下,PPP是一种投融资合作模式,并不应该简单的看做政府的某个融资渠道,但很遗憾,现状如此),地方政府都不会使用这个流程复杂、落地周期长、操作不方便的PPP模式。

那地方政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一方面是胳膊拗不过大腿,无奈为之。一系列政策文件,上路封政府举债(现在只剩政府债和土地储备专项债两个口)、下路封城投举债(城投债还是可以发,但没了政府兜底,市场吸引力就不能强了,这从急剧攀升的城投债成本就看得出来)、中路封政府购买服务(财政部6月2日刚出的87号文,进一步打破了地方政府以政府购买服务替代PPP的希望),我就问你,还能怎么办?

另一方面,随着PPP工作的逐步推进落实,地方政府的一些领导发现,PPP甚至是一个好工具。利用PPP这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工具,地方政府可以和社会投资方一起创造性的完成一些工作。基于我个人参与PPP工作的经历,我倾向于认为这些事、这些合作都是有着良好出发点的,是有利于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但仍然不排除会有些个人利益的安排藏于其中。

总结一下

  1. 中央为了让地方政府避免未来负债的风险,而推广PPP模式

  2. 地方则由于实在没有别的融资方式可用,又必须推进城市建设,先是不得不(have to)、而后是主动(want to)落实PPP模式。

另外,从题主的提问来看,可能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PPP也是政府付费的,总归还是要政府兜底。这里就要说到PPP项目的三种回报机制:使用者付费、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贴。其中第一种是完全不需要政府付钱的,后两种会在不同程度上需要政府的支出,而且根据现行政策要求,所有这些支出都必须安排进政府的年度预算支出,前提是绝不增加负债。所以,PPP里的政府付费(包括可行性缺口补贴)和以往所说的政府融资付费是完全不同的。这个问题再深入说就要涉及到项目性质的判断和社会投资方的利益诉求分析,仅在此辨析一二,不展开了。

以上文字仅用来针对性的解答题主的问题,PPP这个生态圈里还有太多的其他利益相关方,省级政府、社会投资方、咨询机构等等,甚至进一步细分出来的发改、财政等不同的部门,设计、建设、投资、运营等不同的社会方,策划、法律、招投标等不同的咨询机构,等等等等,各方利益诉求的交融共同呈现了中国PPP这场时代大戏,那些毕竟不是本次主题,留待大家自去思量。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中国PPP大数据"之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2018年一季度季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