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五方面进一步规范全省PPP项目要求严守"四个不得"
日前,经省政府同意,福建省财政厅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指导意见》,从坚持规范发展、防范债务风险、强化主体责任、夯实工作基础和完善奖惩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全省PPP项目作进一步规范。
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严守“四个不得”,即不得承诺回购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兜底”社会资本方的投资本金损失;不得承诺社会资本固定收益回报和最低投资回报;不得为项目债务提供任何形式的举债担保或承诺。
意见明确,PPP项目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助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部分占比应不低于30%,PPP项目财政支出责任超限额地区一律不得新增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PPP项目;健全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严把入口关,充分论证项目实施必要性、可行性,优先支持存量项目,审慎开展政府付费类项目,条件不成熟、不能实现物有所值的项目不采用PPP模式;所有采用PPP模式的项目都要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未纳入平台的项目不得冠以PPP及相关名称。
2018—2020年,省财政厅对推广PPP模式操作规范、成效明显、社会资本参与度较高的市、县(区)给予奖补,排名前2位的每个设区市、实验区给予500万元奖励,排名前10位的每个县(市、区)给予300万元奖励。
2规范PPP项目,政企携手促进公共服务投资
PPP项目都是带有公益性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纯公共领域、准公共领域,那么与传统的政府直接进行投资建设相比,ppp项目的优势在哪里呢?
PPP的正式名称叫“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就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结成小伙伴关系,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具体运行上,PPP分为外包类、特许经营类和私有化类三类,社会资本承担的风险依次递增。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陈金龙:“按照国家预期的话,PPP应该是利用社会资本来参与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 PPP项目因为资金量很大,它不是一个投资者自己来做,一般来说是金融机构来做。作为投资者来看的话,第一个看一下这个金融机构的背景,它的风险管理能力怎么样;第二个的话 ,有能力的话是审查一下基础资产,这个项目好不好、这个项目的还款保证 、还款来源怎么样。但是一般的投资者你让他做到这一点很难很难,所以说我们才叫机构投资者去做。”
企业积极参与,政府积极推动,目前泉州有多个ppp项目签约落地,涵盖市政工程、科技、文化、城镇综合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从目前推出的几个PPP项目中来看,无论是集景观旅游为一体的山线绿道还是为汽车配套服务的充电站建设还是智慧丰泽(一期)PPP项目,大多都是带有公益性质或社会福利色彩,其出发点都是让人民共享公益项目的成果,这些项目短期内难以产生效益。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陈金龙:“这个PPP我们可以看到都是少则十几年,多则有的甚至有二十几年的。那么在这种情景下,政府要做出一些规范。因为如果政府到时候出现信用危机的话,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坏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要防范于未然。
像这样短期难以产生效益的项目,只有政企合作的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才有可能推进项目的落地。而作为企业来说,经营和运作项目则是其长处,效益可以大幅提高,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
与传统的公共项目运营模式相比,PPP项目平均可以为政府部门节约17%的费用。同时,泉州的民间资本较为雄厚,将这些资金投入到PPP项目中,对于泉州的一些企业来说,也有不少益处。但是,如何规范非常关键。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陈金龙:“对以前的那些不规范的,比如说一个是政府做出的未来承诺;第二个是政府作出兜底的
对这些做出规范,有些东西是政府不能做到;第三个,对投资者来说,以前我们投资者投资总觉得,投资政府的肯定是刚性的,那么实际上只要有投资就有风险,投资者也要承担风险。
3去虚火 ,规范PPP项目运作需加强监管
尽管PPP项目可以发挥政府和民间资本各自的优势,然而从全国来看,民营资本参与的热情并不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PPP项目运作是否需要重新规范?
以2018年一季度为例,统计显示,2018年一季度全国新增管理库PPP项目283个、投资额7472亿元,其中3月净减项目171个、投资额4567亿元;截至2018年3月末累计项目总数7420个、投资额11.5万亿元。4批示范项目共计1009个,投资额2.3万亿元。
但不可否认PPP项目仍面临诸多困境,一些项目盈利艰难,民间资本面临信息不对称等窘境。一些项目造血能力不足,长期靠政府补贴,甚至沦为政府负但。如何让PPP项目成为政府与民间资本双赢的契机,成了政企双方共同的课题。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陈金龙:“政府的融资成本也会提高。以前都是来自银行的,现在利用央企国企的信用来进行。从民间来看的话,它的成本应该也会上升,对我们这些金融机构也是一个考验。金融机构是负责筹资的,对风险进行管控,那么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加剧,财政扩张空间有限,基建投资将更多寄望于PPP等创新融资工具。因此,今年 PPP项目仍将作为投资主力保持快速增长。而类似的财税、金融的支持举措也将密集出台。当然,PPP项目的能够顺利落地,也与地方政府密切相关。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