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消息,截至7月底,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累计入库项目7867个、投资额11.8万亿元。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已中标PPP项目中,民营企业牵头或单独中标的项目约3800个,占比接近47%。
在PPP项目迅速发展的同时,各部门也加大了对PPP的规范和制度建设力度。财政部日前发布了规范推进PPP项目的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规范的PPP项目形成中长期财政支出事项不属于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同时提出原则上不再开展完全政府付费项目。此外,征求意见稿还就PPP规范项目的标准、违规如何处罚、未来如何支持PPP发展等提出了要求。
有专家表示,PPP项目由于投资大、周期长,在建设、运营等阶段都存在较大风险,要合理制定收益分享、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在之前的PPP模式推广过程中,由于政策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风险。因此,在加快PPP项目发展的同时,进行规范和制度建设就变得尤为重要。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将PPP条例列入立法工作计划。8月,国务院再次发文,提出年底前制定出台PPP合作条例。财政部日前也发布了前三批PPP示范项目整改情况,对173个进行分类处置,其中89个要求限期整改。目前,已有77个按要求完成整改,完成率达86.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现代金融体系”,这是我国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做出的全局性规划。今年上半年,央行等九部委共同编制了《“十三五”现代金融体系规划》,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指出了纲领性方向。中国四十年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有鲜明的“重规模、轻机制”的特点,一方面,金融机构数量繁多、资产规模庞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相对有限,政策干预包括限定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资金分配、调控汇率、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和控股大型金融机构等。
《报告》认为,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有三个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无法适应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是金融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新需求。储蓄率下降而消费率上升,这必然会加强家庭对资产性收入的追求。产业“服务业化”和制造业升级同时发生,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因而,金融供、求不匹配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
三是金融监管没能管住风险。过去金融稳定主要靠政府兜底,但这也造成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但现行的监管框架重机构监管、轻功能监管,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不佳,同时监管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也不足,造成了许多金融风险。
如果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不改变,金融体系就很难支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中,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楚的问题早已广受诟病。这体现在多方面,如政府干预以致资本市场无法有效发挥功能,证券发行仍由行政主导,市场机制不足;缺乏严格的市场纪律,金融机构没有市场化退出机制;政策经常违反金融规律、好心办坏事等。
因此,《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应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政府提出要“构建现代金融体系”。这个金融体系的“现代性”应该主要反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具体而言可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提高资本市场在金融交易中的比重,即“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三是维护金融稳定,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上述对“现代金融体系”涵义的诠释虽然尽善尽美,但考虑到我国政体、现有金融体系等现状,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些现实存在的约束性因素,找到一个“折中”的现实之策。《报告》认为:
一、党和政府掌控金融体系的需要。这是政治体制的要求,但理想的做法是党和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或股东权利来加强对经济、金融与企业的领导,而不是在微观层面干预机构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银行仍将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商业银行也应该通过进一步的改革、转型,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新的金融需求。因此,中国的金融体系应该进一步市场化,但这不会是一场彻底的、放任自流的市场化过程。
对于究竟如何构建现代、市场化、适应创新要求的金融体系,《报告》开出了七个具体“药方”:
第一,真正实现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进一步推进银行的商业化改造。
第三,围绕信义义务发展功能健全的资本市场。
第四,建立支持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金融政策。
第五、金融监管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六,货币政策要从数量型向价格型框架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同样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成立的金融委,以及今年成立的银保监会都被看作是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的开始。
其中,“一行”即央行,负责货币政策,履行宏观审慎职能,重点防范系统性风险。“一会”即将三会整合成为金融监管委员会,对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不同金融机构实施机构监管,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全程纵向监管,提高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水平;多协会即多个具有法律授权的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根据行业分工实施分业自律管理,履行监管职能,统一业务标准,减少监管套利空间,维护市场效率和公平竞争。
这一监管模式与国外的“双峰模式”较为相似。黄益平也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未来中国的金融监管框架究竟是何种具体模式还不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的金融监管体系应该是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并重,其个人倾向于“双峰模式”,即宏观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各归两个不同的监管机构负责。
一方面,各监管部门要加强分工合作,不留监管死角;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监管,促进行业发展的职能定位要弱化,以减少监管与发展两者之间的职能冲突。此外,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量,监管要有牙齿,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市场主体(如国企、民企等),都要一视同仁。
纾困民营经济、力挺民企发展正得到空前重视。,截至9月16日的一个月内,仅中央和各部委层面就召开了数十场会议部署支持民企发展,相关文件更是紧锣密鼓出台。从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到减税降负,从放宽市场准入到推介重大项目,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加强产权保护,一揽子加强版政策正一路赶来。
在专家和民营企业家看来,这一轮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更注重精准施策,产业政策、货币财政政策、监管政策将共同发力,并着力解决民资投资效率问题,合力效应有望加快释放。
除了融资难题之外,政府也在着力解决民资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的问题。董希淼表示,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一些民营企业投资相对谨慎;部分已进入垄断行业的民间资本或是遭遇“弹簧门”又被挤出,或未获得预期回报,影响了民间资本投资信心。因此,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为良好的营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8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以改革举措破除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障碍,下更大力气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门槛。9月6日,国家发改委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抓紧向民间资本推介一批重点领域项目,加快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鼓励民间资本采取多种方式规范参与PPP项目等。
在营商环境方面,8月20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强调,抓紧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9月7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和企业家的活力。9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持续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
地方上,近一个月来相关政策也在密集发布。福建出台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条措施;广东出台“实体经济新十条”60项措施帮企业降成本;广西出台政策保障小微企业融资;河南21条措施为民间投资加油。不少地方还加大民间投资项目推介力度。日前甘肃省向民间资本推介42个重点领域的项目,总投资1580亿元,拟吸引民间投资1090亿元。
近期,券商股利空消息不断,包括裁员传言四起、8月份业绩不佳等。受此影响,其股价也是持续低迷。不过,近期多家券商股东已开启“抄底模式”。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年内已有6家券商发布了股东增持公告,其中5家的潜在增持规模均超过1亿元。据悉,上一波券商股东集体增持发生在2016年年初,彼时正值熔断机制实施后A股再次出现非理性下跌,上证指数创下2638.30点的“熔断低点”。不过,虽然目前上证指数没有跌破两年多以前创下的低点,但多只券商股当前的估值已经远低于2016年年初,甚至创出“史上最低估值”。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国元证券是今年第6家发布重要股东增持计划的券商股。在此之前,华泰证券、太平洋证券、西部证券、东吴证券和山西证券也发布过类似公告。
其中,潜在增持规模最大的是太平洋证券。根据7月10日晚间公告,太平洋证券第一大股东嘉裕投资拟在6个月内进行增持,增持价格不高于3.5元/股,累计增持公司股份不低于公司总股本的1%,不高于总股本的5%。以9月14日收盘价计算,嘉裕投资最多将增持太平洋证券7.4亿元,最低也将增持1.48亿元。
此外,以当前市值估算,华泰证券、国元证券、东吴证券和山西证券预计最高分别可获得增持3.83 亿元、1.6亿元、1亿元和0.62亿元。今年以来发布重要股东增持计划的6家券商,合计最多将被增持19.71亿元。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近期券商股东频繁增持,一方面是出于维护股价稳定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也是相信公司当前被低估而抄底。
9月14日讯,恒指今日震荡攀升,截至收盘,恒指涨1.01%,报27286点;国企指数涨0.69%,报10575点;红筹指数涨1.45%,报4310点;大市成交868.9亿港元。恒指今早高开后,先抑后扬,快速下挫又快速拉起,午后则逐步震荡攀升,指数逐步走高;全天盘中最低见27027点,最高报27340点,市场交投趋于活跃。
蓝筹股方面,瑞声科技(02018)涨5.51%,报82.4港元,领涨蓝筹;银河娱乐(00027)涨3.85%,报49.85港元;长实集团(01113)涨3.03%,报59.45港元。
内地汽车制造股继续大幅上扬,截至收盘,比亚迪股份(01211)涨8.15%,报49.1港元,领涨板块;广汽集团(02238)涨7.59%,报7.8港元;华晨中国(01114)涨4.83%,报11.72港元;长城汽车涨2.97%,报4.5港元。
民众证券董事总经理郭思治称,港股昨日终见明显反弹,虽日中曾略见反覆,至升幅稍为收窄,惟在买盘回勇下,大市最终仍能保持明显升势,恒指最后报收27014点较上升大幅上升669点,值得一提的是大市昨天是以全昨最高位收市,从技术上看,由于恒指已稍升离12日之低位26219点,故大市整时已稍摆脱续寻底之弱态,惟要确认此点,首要的仍需待恒指成功重越10天线(27116点)并稳守其上,方算真正的初呈喘定之势。
标普涨0.53%,道指涨近150点,纳指涨0.75%。苹果发布会次日,收涨2.4%。中概股集体上扬,蔚来汽车收涨76%。经历了数日上涨后,AMD今日回撤,收跌5.37%,盘中创七个月最大单日跌幅。美国8月通胀降温,美元下跌。美油跌超2%,数字货币集体上涨。土耳其央行暴力加息后,里拉一度涨5%。
标普500指数收涨15.26点,涨幅0.53%,报2904.18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涨147.07点,涨幅0.57%,报26145.99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涨59.48点,涨幅0.75%,报8013.71点。
WTI原油期货收跌1.78美元,跌幅2.53%,报68.59美元/桶,9月12日曾以70.37美元/桶录得7月20日以来收盘最高位。布油期货收跌1.56美元,跌幅1.96%,报78.18美元/桶,脱离5月份以来收盘最高位。
COMEX 12月黄金期货收跌2.70美元,跌幅0.2%,报1208.20美元/盎司,一度刷新约两周盘中高位至1218.00美元/盎司。
欧元上涨0.6%,至1.1688。英镑上涨0.4%,至1.3104,为一个多月以来的最高点。美元指数下跌0.3%,至94.54。美元兑日元上涨0.7%,至111.98日元。
离岸人民币北京时间04:59报6.8447元,较周三纽约尾盘跌91点。
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上涨1个基点,至2.97%,在美国通胀数据公布后一度触及2.944%。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1个基点,至2.76%。3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平于3.11%。10年期德国国债收益率小幅收高,收于0.42%。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