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与PPP利好还是大坑?


来自:安防小报     发表于:2018-09-18 04:11:47     浏览:206次

  大家好,好久没更新了。本周事情有点多,今天写个短篇,至少不瞎发之前写的抒情小散文应付差事了,算是态度上极大的进步。

  上周六(9月15日),读到《经济观察报》的报道。报道称,近日财政部向各省财政部门发出了《关于规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规范的PPP项目形成中长期财政支出事项不属于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同时提出原则上不再开展完全政府付费项目。

强行插图 最为尴尬

  之后朋友圈里就出现了很多转发的。大部分是叫好的,认为这是重大利好。尤其是对大型的集成商以及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商。针对这种观点,我个人持强烈的保留态度,甚至可以说是持反对观点。因为有很多事情,我们还没搞清楚。

  PPP模式,即公私合营模式,自2014年在我国首次推出至今年7月底,全国PPP项目库累计入库7867个、投资额11.8万亿。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3812个、投资额6.1万亿;已开工项目1762个、投资额2.5万亿元。(据《经济日报》)

  2015-2017年,是我国PPP项目爬升的三年。无论是项目数、落地数都是节节升高,企业投入的热情也再不断加大。但是2018年上半年,PPP项目却遇到冷冻期。PPP有很多种解释和定义,在我看来,PPP在中国的定义其实最直白的就是,有钱有实力有技术优势的大型企业给地方政府融资。将由政府承担的资金,转移到企业身上。政府由项目,企业有钱有技术,把企业的钱和技术投入到政府的公共产业中去。政府负责项目的规划和企业准入的审核,企业负责投钱投技术,之后收长期公共设施运营的费用。

  我国PPP项目的情况

  PPP模式是生产关系,也是最先进的生产关系之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必须要看到的是,这种模式确实有他的先进性,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奇思妙想。政府用企业的钱去搞基础设施,企业拿了项目又能从基础设施中得到长远的、可预期的递延收入。难怪财政部近期发文力推PPP,将PPP与地方政府债务松绑,强令不再开展完全政府付费项目。但这样一来,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政府不完全付费,3P不算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那就势必要求有一套极为规范的标准,来定义什么是规范的PPP项目,如何立项,如何论证,如何审批,如何融资,如何分成,如何归类,出现违规如何处理?

  由于之前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过多及资本市场的某些行为,M1虽然严控,但M2一直居高不下,投资过热,债务横生。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国家宏观经济层面一直强调去杠杆。地方政府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了很多财政性的问题。上半年的PPP遇冷,也是去杠杆的一个结果。但是地方政府除了政府性基金这种土地保命钱以外,其他可支配收入减少,甚至陷入债务泥潭,PPP在可预见的将来,又会再次热起来。如此先进的生产关系,如果被赋予了替地方解决债务和发展问题的使命,那它的命运可能就不会太好。所以财政部在发文时,也特意强调了“规范的PPP项目”。但截至目前,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企业在3P项目中的利益,同时规范企业和政府的行为。既然财政部发文了,相信也会就相关的规范一并征求意见。如果全部都规范了,按部就班、有据可循,那我们必须支持。先进的东西,本就没有反对的道理。(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违规我将删除。。。

  安防与PPP

  安防与PPP的结合,主要是大型项目和系统。如智能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城市、文教卫等公共项目。2016-2017年,是整个安防行业对PPP模式最感兴趣、调门最高、投入最大的时期。最著名的安防PPP项目大省是新疆。2016-2017,至少有几十个安防PPP项目在新疆同时入库、评估。但最终落地不足10个。调门最高的时候,有的企业甚至喊出了2020年1000亿PPP的口号。我滴个天呀,1000亿,是企业营收的多少倍了?这得用多少倍的银行和资本杠杆才能拿出那么多钱来。

  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大华,海康威视,科达,宇视,以及高新兴、佳都、金鹏、易华录等等,都涉及到了PPP项目。从交通到天网,从智慧城市到文教卫,遍布了我们的身影。无论是解决方案提供商还是集成商,都有过PPP项目的经验。宇视与千方的合作,在我看来,也是瞄准了PPP的市场。宇视的规模和融资能力一直与第一阵营相差甚大,应收账款与合同金额之间的差异也限制了企业大规模投入项目的能力。但是宇视这几年又想集中发力在智能交通,所以需要借助千方来扩大自己的融资能力,投入大型项目。

  第一,寻找出路型。企业发展都有周期律,不可能一路高速发展下去。为了保证企业盈利增长或者在资本市场能够有更加精彩的故事可讲,必须寻找创新点。那么PPP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点。如此现代化的理念,如此强大的背书(政府背书),你如果能给我继续投钱,我将在10年后让你的钱翻几倍。比如A企业拿下了一个大型的PPP项目,资本借势抬高,不明真相群众听到消息后纷纷涌入买买买,最后极有可能就是被割了韭菜。这样一来,企业账面好看,资本抽走资金大赚一笔。(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第二,完成BT型。A企业可能在今年前做了一个BT项目,移交之后一直没有回笼资金。最后政府听说了PPP,大手一挥,算了,也别结账了。你给我做了交通监控了哈,那好,咱们二一添作五,从罚款里给你分成。摇身一变,把未完成的BT项目,变成了最时髦的PPP项目。政府受益(不用还债了),企业乐意(收钱有望,而且还赶上了最新的概念)。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一家亲型。这种最常见,不光是3P,在早年做BT的时候就出现过。A企业在B市拿了一个项目,B市的某个国企在项目落停前入股A企业,变成了股东。A企业拿下股东项目,大肆宣传,说的天花乱坠,一帮机构力挺,一帮小散杀入,股价升高,之后再釜底抽薪。至于能否拿到项目款,答案是肯定的。股东怎么能难为自己投资的公司呢?

  第四,翻脸无情型。政府换届,大手一挥,老子不认账,上届怎么答应你的你去找上届,跟我没啥关系。之前BT就出现过,现在还是有可能。所以说我们是个政策市,能不能赚钱,还要看疗效。。。

  第五,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我总是跟别人说的,确认收入问题。有一次大会,我当主持,提问某大型上市公司高管,我说公司做了那么多PPP项目,是如何确认收入的呢?我们要知道,评价一个上市公司成功与否,一个绝对指标就是当年的营收和利润。PPP项目是长期项目,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回现金的。如果一个公司做的3P项目过多,投入巨大但是短期没有现金回报,如何做当年的财务报表呢?是不是要把整个公司的账面拖垮,从正常变ST,从ST再加帽儿呢?

  结语

  尽管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依旧不能一棍子把这种模式打死。这也许就是之前的学费吧。任何事物都有不规范的时候,教训够了,引起重视了,也就开始步入正轨了。

  前几天我写东西查资料,看到易华录的数据,我都心疼他们。6年间,营收增长7倍,净利润却仅增长3倍。企业在做大的同时,盈利能力却越来越糟糕。背后深挖的话,首害就是应收账款。签订的项目合同金额很大,但是应收款也随着合同金额越来越大,企业现金流出现严重赤字(-18.98亿元),合同金额超出已收款44.46亿元,坏账风险随之加剧。企业不得不依靠多轮融资和并购对赌去填补应收款的大窟窿。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东营市财政局关于公开征集PPP专家的公告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