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企业“融资难”问题求解


来自:第一环保网     发表于:2018-10-17 22:17:44     浏览:321次

 
根据国际经验,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达2%-3%时,才足以支撑环境质量改善。而按照最近一次公布,2016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仅为9220亿元,尽管比2001年增长6.9倍,却不到当年GDP占比的1.3%。
 

“通常,治污资金由政府财政投入、工业企业投入及环保企业等社会投入构成。从投入来看,力度虽逐年加大,但与当前环保需求仍有不小差距,二者长期无法匹配。相比之下,前两者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客观受限,加大投入的重任就落到环保企业身上。”早在半年前,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就向记者指出,环保资金受限,影响的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日积月累甚至波及整体治污效果。
 
无独有偶,环境商会不久前也联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成立课题组,研究形成《建议采取紧急措施帮助绿色环保企业渡过难关》的报告,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等渠道递交至国务院。
 
课题组调研发现,早在去年底,因受国家严控地方PPP项目融资、强化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宏观去杠杆等影响,环保行业就已出现“融资难”苗头。再到今年初,环保股平均跌幅接近35%,跌幅大于所有其它行业,企业上市融资或再融资渠道基本关闭。
 

“大型民营环保企业的融资成本普遍上升3个百分点以上,中小型绿色环保企业完全融不到钱。”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政策专家骆建华坦言。有企业甚至表示,如今已不是融资难和贵的问题,因融资渠道关闭,企业正面临“能否继续生存”的挑战。

规避自身风险,探索新型融资路径

 
究竟是什么让一度备受追捧的环保行业步步陷入危机?严峻形势下,“融资难”问题又如何求解?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提出自己的看法。
 
根据上述课题组的剖析,“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客观因素,例如因政府大规模调整PPP政策,大批环保类PPP项目被叫停,直接导致参与项目的企业无法继续融资;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严格清理非标业务以防范风险,导致包括环保在内、以民营为主的行业融资成本飙升等。同时,也要正视行业自身隐患,如一些环保企业过度抢占PPP项目,通过非标金融工具开展了大量债务融资,无形中提高负债率;环保行业中小企业居多,财务实力普遍较弱,金融环境一旦收紧,容易陷入危机等。
 

“不得不承认,过去环保企业的融资视野普遍‘短视’。如讲到绿色金融,很多环保企业首先问,贴息能给多少个点?能给多少补偿或优惠?长此以往,有可能极大干扰市场价值要素,并非真正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史英哲建议,企业需打破眼前局限,吸收更新、更丰富的融资方式,如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碳金融等“后发力量”。
 
回归企业本身,行业应尽快告别无序、冒进式扩张,把握自身内功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尤其作为民企,我们要清楚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比如环保民企更精通技术、运营、服务等方面,但的确容易陷入投资、回款等风险。有时,不是我们不想做项目,而是在复杂背景下必须谨慎考虑。”清新环境总裁张根华以切身经历提醒。
 
(来源:中国能源报)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金沙经仁怀至桐梓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陕西省眉县至太白公路PPP项目招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