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的初衷,也是其本质之一,在于提高项目运营效率,通过高效的运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文化场馆类项因其其专业性和复杂性所限,往往容易陷入运营难的困境。相比于传统模式,PPP可以成为摆脱这一困境的较优选项。通过研究以传统模式实施的众多大小场馆,我们发现它们在运营方面的难点基本相通,在此简要分析如下:
不能对接优质的文化资源,而且设计功能单一,无法实现可持续运营。不少场馆借由重大赛事或展会的契机兴建,但活动过后即进入“废弃”状态,鲜少举办其他文化活动,从而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究其原因,一方面场馆运营方缺乏与文化资源的联系,无法将相关演出、展会资源对接到场馆。另一方面场馆本身的设计功能单一,常常不能满足其他文化活动的需要。因此导致场馆客观条件无法满足部分文化活动需求,从而错过提升场馆运营活跃度的机会。
常年亏损,严重依赖政府补贴。由于无法形成良性运营,即使不计入固定资产折旧成本,此类场馆往往难以摆脱常年亏损的状态,而只能依赖政府补贴运营维护费用。不仅没有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反而成为财政包袱。
运营缺乏主动性,缺乏绩效考核机制。在运营管理方面,该类场馆经营主体缺乏积极性。这与项目的回报机制和考核机制有着直接关系。在回报方面依赖政府补贴,考核机制方面缺乏绩效挂钩设置,都是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部分项目虽然有考核机制或目标,但受制于经营现状,和管理机制(兼任裁判员和运动员),往往容易脱离实际,难以落到实处。
(1)运营导向,设计阶段提前谋划。对于新建项目,尤其是为了重大赛事、活动而建设的项目,除了满足相关赛事、活动需求外,也应当充分考虑后续运营的需求。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项目后续运营的效果,在项目设计阶段可以通过专家论证会的形式,充分征询专业运营商的设计意见,从而提升项目对投资人的吸引力,增加项目落地的可能性。
(2)量体裁衣,预留改造安排。不同社会资本方的运营模式千差万别,而对于赛事、活动类场馆,在项目设计阶段无法考虑所有的运营需求,因此在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前社会资本方往往会要求改造场馆。在设计PPP项目结构时,应当对该部分改造的资金投入和工期予以充分考虑。
(3)谈钱不伤感情,把账算清才可长久。PPP项目的核心是财务测算,没有合理的回报预期,一切项目设计都是空中楼阁。为了合理预测项目收益,前期可以采用市场测试、案例调研、专家论证等多种形式确定项目的成本收入预测数据。并据此设定合理的回报机制。根据测算结果,对于需要补贴的项目,应当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在期初培育客户群体的阶段予以针对性支持,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协助其渡过现金流困难时期,提高项目的可融资性。
(4)有的放矢,奖罚分明,建立合理可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按效付费机制是规范PPP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化类PPP项目,一套优秀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充分考虑到几方面内容:
公共服务产出
PPP项目的根本目的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因此编写一份清晰的产出说明并将其落实为绩效考核指标是不可或缺的。
量化可操作
考核指标应当具有量化可操作的特点(如每年至少举办文化演出多少场,接待观众多少人等),避免主观性分数占比过大的情形,把考核要求落到实处。
调整机制
考虑到PPP项目合作周期较长,民众在文化领域的需求有可能产生变化或进一步增长,因此,建议预留考核标准的调整机制,每隔一定周期双方协商调整考核标准(如果考核标准提质提量,政府方应当本着项目实现合理收益的原则与项目公司协商调整)。
(5)找准定位,业态培育,做好项目内涵和外延的设计规划。目前,国内的场馆类项目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旅游型
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为代表,以奥运场馆为核心,打造旅游景点,同时也可承办文化演出;
文化型
世博园为代表,以文化内容为主营业务,打造巧克力主题乐园等文化体验场馆;
活动/会展型
APEC主会场雁西湖为代表,以会展为主营业务,打造国际会都,可以举办各类会展活动;
冠名型
国内目前仅有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和五棵松体育馆(万事达和乐视先后冠名)两个案例,该类项目冠名赞助费占收入的80%以上,采用完全商业化的运营模式,每年承接大量商业文化演出;
公益型
国内大部分场馆都属于此类型,其定位服务大众,能够实现经营上的盈亏平衡已属难得,更多的场馆需要政府补贴维持运营。
结合项目特点,文化场馆类PPP项目应当找准自身定位,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A.资格条件要求和评分标准设置,甄选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社会资本;B.项目合作范围,结合项目业态特点合理配置项目资源,实现“1+1>2”的效果,推动运营水平的综合提升;C.项目周边规划,充分考虑项目运营后的辐射效应,在周边配套规划相关衍生产业,形成以文化为导向的发展格局(COD,Culture Oriented Development)。
综上,文化类PPP项目的成功实施,与项目从规划选址到落地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项目的成功不只需要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更加离不开城市规划发展理念的指导。将文化类PPP项目放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做文章,不局限于项目本身,才能打造出契合城市文化,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的PPP项目,从一枝独秀开始,直至百花齐放。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行在路上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