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之八项注意


来自:PPP头条     发表于:2016-07-18 05:10:00     浏览:388次


 

1、社会资本的选择

 

对于通过公开竞争方式遴选社会资本这一原则,业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当然也有不同观点,例如有关ABO的争议,此处不展开讨论)。而对于社会资本的具体遴选方式及适用法规,实操层面仍有纠结。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两大序列的法规均在PPP项目中适用,但二者在主管部门、资金来源、规制手段、二次招标豁免、招采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却多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从而引发诸多问题及灰色操作[1],社会资本及政府方均应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并应考虑通过对PPP项目运作流程中的过程文件的处理,最大程度地降低相关安排的合规风险。


 

2、风险分担

 

在风险分担方面,既应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主体对风险的控制和承担力进行具体约定,也需考虑有效激励原则,激励风险承担方将项目风险及项目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在相对最低水平。一般来说,项目设计、建设、财务和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应由社会资本承担,法律、政策、最低需求等风险应由政府承担,不可抗力等风险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理共担。

 

 

 

(2)风险分配方案的合理化。主要体现在:其一,被要求承担风险的一方应具有承担该风险的能力,包括在化解或转移风险方面具备更加便利的条件和资源;其二,承担的风险和可得到的预期收益应相互匹配。如果风险分配失当,将使得社会资本或政府方承担超过其自身能力、或与其收益不相匹配的项目风险,履约能力和意愿受到影响,并最终导致项目可行性出现问题,甚至于走向失败。

 

(3)实现风险的合理转移。这里主要指社会资本在PPP项目中承担的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转嫁给其他方的形式予以合理转移,例如可通过EPC总包合同、保险合同等将建设、投保的风险传导至EPC总包商、承包商、保险公司等主体。风险合理转移的结果,实际上也是由更有能力承担相关风险的一方被要求承担风险。

 

3、项目审批

 

目前发改及财政部门,对于PPP项目的实施均有自成体系的程序性要求,而除此之外,我国也有相对完整的项目审批、建设程序规定,因此,社会资本取得项目中选资格后,还要面临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对于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运营资质等方面的实质审批,一方面加大了项目的不确定性(例如社会资本未能取得相关批准时应当如何处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项目实施成本,造成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局面。

 

 

4、项目收益

 

 

(1)如项目中涉及政府付费,需纳入当地政府预算并取得人大批准,这是确保政府履行付费义务的基础,但是不可止步于此。

 

 

(3)有关配套项目或资源的开发经营权,一定要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予以合理安排,不宜“踩线”“创新”,而对后期落地漠不关心。

 

(4)注意规避已有的政策法规红线。对于类似固定回报、明股实债的商业安排,既不能一概抹杀,也不能无视其中蕴藏的合规风险。在充分考虑项目实际情况及参与各方诉求的基础上,为合法、合规化的交易结构留出空间,安全着陆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5、退出机制

 

 

 

(2)考虑“退出”的渠道。例如在项目公司股权层面不允许退出,是否可在项目公司股东的层面设定退出安排,或者在项目公司股权层面进行特别约定,以实现退出的目的或实质性效果。

 

(3)考虑退出安排的合法性与合规性。退出机制的设定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最大程度体现社会资本的诉求。


(4)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在交易结构中创造、设计和适用政府方及其他相关各方可以提供或协助提供的与退出机制有关的增信措施。

 

6、项目移交

 

 

(1)是否所有的项目资产均可移交,不可移交的部分(例如项目公司无法取得所有权的知识产权、项目公司从非政府方租赁的设施设备)应提前明确。

 

(2)结合政府方对移交的要求,对移交环节可能附带的成本进行测算(例如是否要进行恢复性大修、是否要承担缺陷保证责任、是否要提供备品备件),对于社会资本成本测算中无法覆盖但又属于政府方要求的部分,可考虑要求政府方支付合理对价或者给予补偿。

 

(3)有关提前移交,应考虑约定“按现状移交”,并且不宜接受缺陷责任的适用。

 

7、争议解决

 

对于PPP项目的争议解决,业内观点多为PPP项目双方之间是平等协商、长期合作的关系,双方之间的争议解决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或仲裁。对此,PPP的主管部委也有类似观点,但暂未体现于正式文件。

 

不得不注意的是,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行政诉讼法》将政府部门“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特许经营协议”规定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将特许经营协议定性为行政协议,因此,在以特许经营模式实施的PPP项目中,应当对此予以慎重考虑[2],并视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规避措施,主要是需要避免双方的仲裁协议或条款被认定无效的情形。


有关PPP项目的争议解决,可以参阅本公众号旧文“有关特许经营协议争议解决机制的争议 ——PPP者也在线沙龙第二期开胃菜”。

 

8、前期介入

 

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社会资本如能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优势,或者借助专业咨询机构的渠道,在项目识别和发起阶段适度介入PPP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一方面可以协助优化项目前期工作,另一方面也可尽量争取对项目及项目公司更为合理可行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提高社会资本中选的概率。

 

综合来看,PPP项目因有政府信用背书,回报相对稳定可靠,但在项目发起、执行和落地等各个层面也存在诸多挑战,可谓机遇与风险并存。对于有意参与PPP项目的社会资本而言,如能充分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则有机会更加全面深入地“吃透”项目,做好项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与政府方实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最终达成Public(政府方)、Private(社会资本)、People(公共利益)的三方共赢局面。

 

 



[1]例如在竞争性磋商方式选择社会资本的项目中如何适用免于二次招标的规定。

[2]实践中曾出现PPP项目当事方选择仲裁解决争议被仲裁机构以不属于民事争议为理由而拒绝受理的案例。


原创集锦: 

P3带路原创之三十九——地方债写给PPP的一首情诗

P3带路原创之三十八——新版《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影响简析

P3带路原创之三十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PPP项目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浅议

P3带路原创之三十六——PF2学习笔记之二——项目资产权属及剩余价值不确定性风险的安排

P3带路原创之三十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简评

P3带路原创之三十四——PPP之玄机快评——国务院说,你们的分工如下......

P3带路原创之三十三——PPP之五大热点问答

P3带路原创之三十二——《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总承包发展的若干意见》简评

P3带路原创之三十一——PPP项目合同常见条款简析

P3带路原创之三十——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的闸门正式开启——《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简评

P3带路原创之二十九——结合典型立法分析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下篇)

P3带路原创之二十八——结合典型立法分析我国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上篇)

P3带路原创之二十七——中国PPP制度顶层设计的主要问题和改进建议

P3带路原创之二十六——有关特许经营协议争议解决机制的争议 ——PPP者也在线沙龙第二期开胃菜

P3带路原创之二十五——国家发改委之英法PPP万字调研报告(附P3带路评)

P3带路原创之二十四——刘世坚律师在特许经营立法专家组成立会上的发言

P3带路原创之二十三——PPP重磅利好——“财金[2016]32号文”简评

P3带路原创之二十二——PF2学习笔记之一——浮光掠影

P3带路原创之二十一——PPP的边界与特征刍议(下)

P3带路原创之二十——PPP的边界与特征刍议(上)

P3带路原创之十九——真伪PPP之再思考

P3带路原创之十八——搜索引擎、江湖郎中和PPP

P3带路原创之十七——PPP发展现状之三大背离

P3带路原创之十六——PPP圈内热点简评

P3带路原创之十五——一边思考,一边前行

P3带路原创之十四——供给侧、引力波和PPP

P3带路原创之十三——重庆市PPP新规点评

P3带路原创之十二——你永远无法赶跑看热闹的人——PPP中国中心解密

P3带路原创之十一——《PPP法(征求意见稿)》九问九答

P3带路原创之十——PPP项目信息公开的五要五不要

P3带路原创之九——推背图和PPP

P3带路原创之八——资格预审何以成为PPP标配?

P3带路原创之七——PPP不是婚礼,也不是婚姻

P3带路原创之六——PPP之八字真言

P3带路原创之五——PPP里真的不一定有特许经营

P3带路原创之四——对PPP创新的一次点评

P3带路原创之三——刻舟持度之PPP真伪考

P3带路原创之二——2R之国办发42号文

P3带路原创之一——中国式PPP之解密等式

P3带路原创之始发篇——PPP灌水专栏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PPP解读】PPP模式和传统政府融资模式有何实质性区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