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对于环保产业而言,是“又爱又恨”的对象。一批行业公司因PPP项目而走上裂变发展道路,但今年以来,因为盲目扩张PPP项目,给很多行业公司带来沉重资本压力,衍生一系列急遽的市场变化。峰会把首个高峰对话的话题定在这一热点问题上。与会嘉宾认为,企业和政府都应对今年的状况进行反思,方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踏踏实实地往前走。
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肯定PPP模式的贡献。他表示,PPP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国内环保企业,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解决了我国不少环境问题。PPP还使地方政府的决策更科学、效率更高。通过招投标的竞争,大家会以更高更好的措施去推动项目,还通过PPP实现项目经营管理的规模化和效率化,比如通过制定一个制度体系对项目管控,实现项目规模化,然后通过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去提高项目的技术水平和效率。PPP还促使项目透明度提高,通过项目的公开化,政府对其进行监管就更便利,促使国家治理现代化迈出重要一步。
桑德集团从1999年开始以PPP模式参与到污水处理,是最早一批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之一,拥有丰富的项目经验。该集团董事长文一波表示,当前要警惕“虚胖”的PPP项目。他直言,在很多项目中,投资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想把规模做大;咨询机构基于利益会过度包装项目,但随后的执行情况与包装规模并不匹配,随之形成高风险。从业者首先要规范自身,别盲目做大。
博天环境总裁吴坚认为,在PPP的商业模式下,每个公司要衡量应该怎样运营,才能把项目实施好。他表示,PPP中,第一个P代表资本,第二个P代表专业性,代表在环境产业中有专长的公司。若项目只注重资本的力量、注重前期建设,不重视运营的专业性,将难以维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首创股份总经理杨斌表示,在2018年之前,是旧的PPP时代,2018年后是新的PPP时代。通过旧PPP时代的磨合和历练,社会资本方应有充分的准备和思考,必须具有充足的技术人才队伍、管理水平和资金的实力才能进入PPP领域。另一方面,当前出水水质标准越来越高,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环保督察越来越严格,生态治理的代价越来越高,建议政府在财政支出上,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投入。
北控水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光表示,PPP项目是“三分建、七分管”,运营周期长,但目前对PPP项目运行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不仅是预算上,包括措施和考核的力度上,均存在明显的“重建设,轻运营”问题。
他建议,政府在对PPP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时候,要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出发,对未来的运行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虑,并给予足够的预算,特别是涉及十几年运行期的项目。
他强调,政府要在招投标的竞争强调运营能力。如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要对污染形成的原因、对水系的真实情况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而且城市和生态的环境在不断变化,政府部门要动态地收集观测数据,对新问题做出诊断,开出“药方”。
针对PPP项目的困惑以及发展方向,财政部PPP中心代表张戈表示,过去5年的PPP改革,从宏观上讲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从纵观层面推动了行政体系、财税体制的改革,从微观层面更加强调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强调按计价付费,强调信息公开,强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更专业”。从政府角度看,无论国企、民企、央企还是外企,均可申请PPP项目,能更加体现“放管服”改革红利。财政部建立了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把PPP项目全部收录其中,并且进行定时、定期的公开,供各方对PPP信息进行监测和记录,并且接受公众的监督。
她表示,目前财政部正积极配合司法部出台PPP条例,预计今年年底或会正式发布,将继续延续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大市场的总体目标。“PPP模式在公众服务大有所为,尤其是在生态环保领域也大有所为。”她希望各方继续保持信心,“一起把公共服务领域做好,给污染防治攻坚战、给美好生活贡献更多PPP体制机制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