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补短板”和“防风险”,是与会代表们谈的最多的两个词。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提出要聚焦脱贫攻坚、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短板,加快推进已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鼓励地方依法合规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投入补短板重大项目。
“一个社会的有效运转,离不开包括交通运输、环境保护、文教卫生事业、国防、司法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北京大学PPP研究中心主任孙祁祥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与服务的质量要求和多样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单靠政府的力量无法满足。而PPP模式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将政府部门所追求的公平目标和社会资本所追求的效率目标,通过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只要机制设计得当,政府与社会资本的伙伴关系就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使政府在宏观调控、资源的运用能力、公共服务的监督管理经验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社会资本在技术、管理、运营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实现叠加,由此有效激活市场潜力,提升政府管理效能,提高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孙祁祥认为。
那么,在补短板重大项目上,PPP如何发挥更大作用?PPP又该如何规范推进,切实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地方在具体实践中有不少好的做法,专家们也积极建言献策。
利用PPP模式创新机制,支持污染防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领域补短板
补短板,西部省份对推进PPP改革更加积极主动。这是因为,西部省份财政底子薄,发展的任务重,必须要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在论坛举行的推介会上,云南省16个州市带来了7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643.04亿元,涉及交通运输、市政综合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林水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17个公共服务领域。
云南省财政厅厅长张岩松介绍,截至2018年10月底,云南省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437个,总投资额10855.69亿元;列入国家示范项目86个,投资额2983.13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均位居全国第1位,实现了边疆省份“PPP模式的云南突破”。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数据显示,目前云南省PPP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均位居全国前列。
在扶贫项目开发实施过程中,云南省对符合PPP条件和要求的项目,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采用PPP模式进行开发建设,集聚优质社会资本参与脱贫发展产业项目建设。在73个贫困县中,53个县市规划实施了PPP项目147个,占全省项目总数的33.64%,投资额1386.94亿元,占全省总投资额的12.78%。
“目前,贵州省已纳入全国综合性PPP平台管理项目498个,总投资接近万亿元。”贵州省财政厅副厅长邵勋说,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为繁重的省份,是全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和决战区。据不完全统计,PPP项目在贵州脱贫攻坚中显身手,为91.2万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通过PPP模式脱贫的群众占全省脱贫人口的23.1%。
与此同时,PPP项目的实施助推贵州成为了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促进了省内全域旅游、水利建设、农业产业、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涌现出南明河污水治理、六盘水综合管廊等43个国家级示范项目,受到有关部门和国际机构的好评。
专家认为,PPP模式不仅给欠发达地区带来了宝贵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引入了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通过PPP模式创新机制,助力解决机制、市场、资本等瓶颈问题。PPP在重点支持中央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还要优先支持污染防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