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之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7)】关于董家河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


来自:耀州党校     发表于:2018-12-12 17:53:42     浏览:242次

                                张  凡   高小娟



2018年初,耀州区委、区政府为推动区域经济内涵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实施“2342”工程,董家河镇产城融合特色建设就是其中之一。什么是产城融合?如何实现产城融合?笔者深入调研走访,现就董家河产城融合特色小镇建设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立足实际,抢抓发展机遇




  近年来,董家河镇始终坚持以打造“渭北能源工业名镇、耀瓷文化产业名镇、循环发展生态名镇、民营经济创业名镇、西北物流服务名镇”为发展定位和目标,充分发挥优势,举全镇之力努力构建“产业强、生态美、文化兴、居住优、机制新”的新董河。董家河镇产城融合特色小镇的建设思路的提出,为该镇发展提供了新方案,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该镇现有中小企业2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总产值达21亿元,庞大的经济体量为实施产城融合奠定了基础。





2 实现环境的美丽、宜居与共生  

  一是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底线,坚决治污减霾、降低扬尘,加大对210国道沿线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保护好青山绿水蓝天。严把入口关,坚持以高科技、低污染的文化产业为支撑,不断传承耀瓷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打造集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同时,加强对已落户企业定期进行环保设施和环保措施落实等方面的监督,确保在环境不受污染的前提下发展产业。 

 二是在特色小镇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融入传承、坚守、钻研、创新与追求技能的精神,用高标准的匠心设计、精细的建设手法和历届不变的建设思路,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群落,充分体现耀州历史与文化。

三是董家河产城融合特色小镇的建成,将使董家河逐步实现由主镇区一个中心发展为由西北耐物流园、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民营经济扶贫产业园、耀瓷文化产业园构成的产业发展核和由主镇区综合服务组团、文化和物流服务组团构成的城镇服务核两个核心,董家河镇也将发展为耀州东北部城市核心。


3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共荣 

 要充分挖掘董家河镇的地域、历史及文化主题,以耀瓷传统文化为传承核,辐射发展王家砭耀瓷产业、凤柳生态、土桥农耕三大片区,以漆沮周文化、耀瓷文化、好人文化为发展脉络,通过肌理结构来表现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生活习惯、传统工艺、商业业态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休假制度的调整,城市居民“逃离”城市游憩需求愈来愈强烈,而董家河镇地处210国道沿线,距城区仅5.4公里,因此董家河镇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以体验耀瓷文化为内容的休闲旅游,既让董家河人在家门口就有钱可赚,又让城里人度假有地去。


4实现服务的便捷与共享 

一是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结合外来人口分布特征和流动趋势,完善各项制度,使外来人口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配置,使主城区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向董家河镇延伸。在外来人口密集的区域,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邻里中心,合理设置基本的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健全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等机构。 

一是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结合外来人口分布特征和流动趋势,完善各项制度,使外来人口平等地享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空间配置,使主城区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向董家河镇延伸。在外来人口密集的区域,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邻里中心,合理设置基本的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健全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等机构。

三是采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转型策略。适当的超前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方式,来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依托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各项鼓励政策,发展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积极为非技能人口的转型提升创造条件,通过人才队伍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来加快产业的发展和产城的融合。

四是建设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级配体系。主镇区建设重点布置面向年轻人消费需求的一站式、多选择、体验型的大型现代时尚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体;生活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空间活动特征,优先建设能够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口的需求,让不同群体的居民都住的满意、住的舒心,都有幸福感,实现更深层次的产城融合。


5通过六大创新,实现体制与机制的共建  

一是提高镇域土地的利用绩效,对镇域内各工业园区闲置的工业用地进行深度整合和二次开发;二是积极学习借鉴我区“一体两翼”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经验,实现农业用地的集约、高效与规模化运作;三是通过特许经营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镇区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探索多种融资模式;四是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和各类农产品电子商务,不断提升服务业创新和对农业人口的吸纳能力;五是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镇域公共事务的管理,通过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来提升自治水平;六是着力解决目前“多龙治水”、权责不明等问题,建立目标明确、协同管理的镇园管理机制,以提高城镇管理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NewPPP小编欢迎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

上一篇: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景可期以创新技术追赶国际化水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