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回复索引号【010】,查看PP专家观点集萃
来源:中国PPP智库
政企合作知识体系(PPPBoK)构建研究*
庞敏1,褚晓凌1, 王守清1,2
(1.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摘要:随着PPP模式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规范化,培养专业PPP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建立一套系统的、通用的PPP知识体系指南变得极为重要。参考知识本体的构建方式,总结出适合PPP领域的知识体系构建方法,并依据该方法构建PPP知识体系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以典型示例展现《PPP知识体系指南(Guideto PPPBoK》的结构、表现形式及其应用方法。
关键词:本体构建;政企合作(PPP);知识体系;合作伙伴关系
Establishing the Framework of PPP Body of Knowledge
Pang Min, Chu Xiaoling, Wang Shouqing
(Hang Lung Center for Real Estat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 in China, the rising demand for PPP professionals has made itver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systematic and generic guide to a PPP body ofknowledge.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ontology, this paperidentifies a method suitable for establishing the PPP body of knowledge andestablishes a framework of the PPP body of knowledge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Based on the framework, a PPP body of knowledge and its application guide areestablished, of which the structure, expression and application aredemonstrated with a typical example.
Keywords: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Body of Knowledge; Ontology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572089和71772098)。
【作者简介】
庞敏,女,生于1995年,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PPP项目管理。
褚晓凌,男,生于1994年,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PPP项目管理。
王守清,男,生于1963年,福建宁化人,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PPP项目管理。
政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伙伴关系通常需要通过正式的契约来确立。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PPP的发展经历了探索、小规模试点、推广试点、新发展的四个阶段。2014年以来,中央到地方均大力推广PPP项目,根据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截至2018年3月末,全国PPP项目中,处于准备、采购、执行和移交阶段的项目共7,420个、投资额11.5万亿元,且据统计分析,全国PPP的需求依旧在不断加大[1]。
PPP项目的一大特征即为复杂:项目时间长,可长达十几年甚至三十年;涉及干系人众多,包括政府、社会资本、投资方、承包商、公第三方机构;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科技、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涉及的学科领域多,例如工程、经济、法律、公共管理等,需要具有深度的多学科专业知识。而PPP模式的顺利进行需要能将法律、经济、财务等理论综合运用于实践的专业技术人才。然而,根据最近的新闻报道,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咨询行业,都极为缺乏能够将经济、法律、财务、工程等专业知识于一身的专业技术人才。[2, 3]
其次,鉴于社会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等的国情,国际PPP知识与经验难以直接应用于中国社会,而适合中国的本土PPP知识体系尚未建立,相关法制还未健全,导致在PPP领域中,学者理论常常各自成派、实践者甚至一知半解,PPP人才形成路径曲折,对PPP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本文的目的是构建从事PPP的人才所应具备的PPP知识体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Bodyof Knowledge,简称PPPBoK),通过文献阅读、专家访谈等方式,总结出现有不同维度的PPP知识体系,并且进行横向比较,不断完善,并选定逻辑性、维度适用性、可读性最高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点的填充,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PPP知识体系,为PPP人才的培养(含学位教育和继续教育)提供指导。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文献调研、计算机领域的本体构建三种方法对PPP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展开研究。
2.1 理论分析
知识体系是知识组织的产出。1929年英国的分类学家H. B.Bliss提出了知识组织的概念,学者蒋永福[4]将 “知识组织” 总结为对主客观知识点进行整理的概念化、组织化的过程,包括加工、导向、解释、控制等,以便知识的提供、传播和利用。
知识体系的结构呈现为网状结构,节点为知识因子,知识因子之间是他们的链接,也成为知识关联。因此,PPP知识体系应当将PPP领域内的主客观知识概念化,识别各知识点,并且能够展示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2.2 文献调研
很多国际组织机构和其他国家政府部门都已有PPP知识体系、指导手册。其中,世界银行等国际多边组织机构等有完整的PPP知识体系相关的出版物,其主要内容的呈现方式及对PPPBoK构建的参考意义如表1所示:
国内外的学者也有众多PPP知识内容的系统研究。大多数著作都以PPP的定义背景、定义为始,有些还包括PPP的模式、优劣势、在基础设施领域中的应用等。其中,很大一部分书籍是在2014年11月29日《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8]中的5个阶段、19个流程的基础上进行PPP知识的整理,另外一部分则是依据作者本身的专业与实践经验整理得出的体系。
其中,王守清和柯永建[9]、周兰萍[10]、王增忠[11]、D. Grimsey和M. K. Lewis[12]将PPP的知识划分为若干模块,在模块内介绍PPP的各方面知识;美国民营化大师E.S. Savas[13]则是从民营化的角度讨论PPP,并且介绍了PPP在基础设施、教育与福利等行业的应用;赵福军、汪海[14]则从参与方——政府的角度讨论PPP模式。他们的著作体系如表2所示:
在上述理论分析与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会参考各方的PPP知识体系的划分方式,将PPP知识模块化,并增添行业、参与方的维度。
2.3 本体构建方法
本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哲学领域,研究事物的本源是什么,如何定义和描述实务的问题。后来,本体的概念逐渐进入信息科学、知识工程等等许多领域。在知识工程领域中,最广为接受的概念是斯坦福大学知识系统实验室提出的“可以规范说明某一领域中术语及其之间的关系的概念体系”,而一些国内学者则将之解释为对世界或某一领域中概念、知识、示例、关联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描述[15]。
由于初始条件的不同,每个项目的本体构建方法都不同,其中较为成熟的方法有骨架法、七步法、TOVE法和METHONTOLOGY法。大多数本体构建方法都会包括需求分析、考察调研、确定知识来源、生成概念体系、评估与修改这几个步骤。本文也借鉴了这些方法。
3.1 PPP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概述
参考众多本体构建方法,同时根据PPP知识内容以及本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目的,图1给出PPP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
图 1 PPP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方法流程图
3.2 考虑现有的知识体系
在尝试从零建立知识体系前,应先考察是否已存在有类似的知识体系。若存在,应对其进行分析,考虑重用、优化、扩充,以减少重建知识体系的工作量,实现相近知识的共享和充分利用。例如,袁竞峰等[16]开发了PPP剩余价值风险(Residual Value Risks, RVR)的知识本体,通过对PPP相关文献阅读和典型案例分析,利用Protégé构建了PPP的RVR知识本体,囊括了RVR的形成机制、风险结构、风险过程、五个风险后果和脆弱性分析。该本体可用于分析PPP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的风险概率和脆弱性。
该本体仅着眼于PPP的剩余价值风险部分,而没有纳入PPP整体的知识,因此范围较为局限,但是其术语等可作为本知识体系的参考。
3.3划分核心概念集
根据知识体系的领域、范围,以及应用目的,综合文献阅读和专家意见,确定出知识领域中的重要的核心内容,并概念化。
再结合专家的意见、其他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划分方式,本文在本知识体系中,将核心概念集划分为:概述、流程管理、融资管理、选择社会投资方、合同管理、全生命周期评价、风险管理、治理方式、财务测算这九个部分。因此,PPP知识体系框架的核心概念集(也可以称为知识体系框架中的首层概念)如图2所示。
图2 PPP知识体系框架的核心概念集
3.4 划分知识模块
在核心概念集下面,存在许多不同层级的小类,第一层小类为“知识模块”,将知识模块下的各层级类称为“知识点”。在划分知识模块和知识点时,采用自上而下,从核心概念集到知识模块,再到各层知识点的方式,适当结合核心拓展的方法。
因为篇幅限制,在这里仅以“流程管理”和“融资”的核心概念集为例,展示知识模块与知识点的框架构建过程。
3.4.1 “流程管理”的层次结构
从知识模块上划分,本模块可以按照PPP的完整流程步骤进行划分。参考国内的政策文件,将PPP项目的流程依次总结为:项目发起、项目评价、项目准备、设计合同、选择社会资本方、项目执行与移交。根据上述分析,核心概念集“流程管理”的层级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流程管理的层级结构 |
3.4.2 “融资管理”的层次结构
依据王守清将融资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步融资计划、融资实施阶段、融资计划管理阶段[9]。据此,从知识模块上划分,可将融资管理分解为初步融资计划、融资计划实施、融资风险管理这三部分。
这三个子分类下的知识点较为细节,未体现过多的知识共性,因此可在此层级下直接获取相应的知识点并填充、定义属性和实例化,无需再次下设层级。根据上述分析,核心概念集“融资管理”的层级结构如图4所示。
图4融资管理的层次结构
3.4.3 PPP知识体系框架
通过对各核心概念集中知识模块的识别,本文提出了PPP知识体系框架,如图5所示。
图 5 PPP知识体系框架
3.5 知识点填充示例——融资管理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获取与“融资管理”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内容如图6所示。
图 6“融资管理”的知识点
3.6 定义知识点属性及关联
3.6.1 知识点属性
根据本知识体系的应用目的,为了方便检索、筛选、乃至创建不同受众的课程提纲等不同用途,应对知识点的属性进行定义。属性包括内外属性,内属性指知识点本身的特性,例如难易程度;外属性指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例如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同一关系等。
根据PPP领域内知识的特点,选取了以下三个属性:属性(内部属性;数值:概念理解、流程、工具、文档);涉及干系人(内部属性;数值:所有干系人A、政府G、社会资本方PC、金融机构、咨询机构、承包商、公众)。现对表格3中所有知识点进行属性的赋值,成果如表格3所示。
3.6.2 知识点关联
PPP项目在多个维度上互相关联,因此定义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非常重要。在这里,以“融资”和“流程管理”为例,将其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扁平化结果展示如图7所示。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新NewPPP平台所有,新NEWPPP平台小编欢迎大家分享本文,您的收藏是对我们的信任,newPPP谢谢大家支持!